杨天和是杨家族长不假,但肯定做不到独断专行,杨家的宿老们很有话语权。
譬如之前的杨启志,那可是能和杨金秀分庭抗礼的主。杨启志不问事之后,他的儿子杨茂,现在是果敢老街市管委会主任,依然是杨家政治层面的代表人物。
眼前的杨季东,同样在杨家颇有话语权。
他可是真正的坐地虎,既不是杨启志那样因为政治利益,也不是杨天和那样因为矿口的产权纠纷,和其他几家闹得不可开交。
他和其他十一个家族都能说上话,否则也不会任命他担任龙肯矿区总负责人。
虽然不知道他为什么忽地转变态度,但他能爽快答应下来,对于卢灿整合十二土司力量,推举阿尔穆汗拿到大阿訇称号,还是有很大帮助。
一直在说“缅北十二土司”,在此之前并未详细介绍,这里花点篇幅说一说缅北的土司历史。
老缅的历史,多见于中国史书。
自古以来,老缅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各种民族互相征伐轮替兴衰的一个地区。
最早记载老缅的是汉朝,《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古代傣族人建立的掸国,曾向东汉王朝敬献过他们抓获的“大秦幻人”——可能是来自古罗马的魔术师。
掸国的面积很小,大约为今天的缅北地区。
在诸葛亮南征时,掸国支持南蛮,受到波及,被孟族人联合高棉人推翻,成立林阳国。
林阳国的面积也不大,首都为今天的勐拱地区。
在七世纪左右,林阳国被骠国所灭。骠国是位于伊洛瓦底江流域的一个游牧部落,据考证,可能是来自中国西羌中的一支游牧分支,为躲避汉末战乱来到老缅。
骠人能歌善舞,央视曾播放过一部电视剧叫《舞乐传奇》,其中的骠国就是这个骠国。
骠国为南诏所灭,西羌中的另一支——来自洮河流域的游牧民族,也就是今天缅人的始祖,趁机建立老缅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大一统国家——蒲甘王朝,首都在蒲甘。
十三世纪,蒲甘王朝与元朝发生战争,史书记载缅军集结“兵四五万、象八百、马万匹”,攻人干崖(今盈江)、南甸(今梁河),与元朝驻军发生激烈战斗。
正正地撞在枪口上!
此时的元朝正处于鼎盛时期,蒲甘王朝大败。
元军乘胜追击,直接攻占蒲甘王朝的都城蒲甘城,活捉国王。
虽然事后重立“缅王”,不过,元朝牢牢占据伊洛瓦底江上游和萨尔温江上游地区。
先是重新划分区域,设置太公路、云远路、蒙怜路、蒙莱路、木邦路等五路,分封官吏;后又设置宣慰司,册封邦牙土司(瓦城南部)、白古土司(勃固)、腾越土司(腾冲)、永昌土司(保山)、干崖土司(今盈江旧城)、江头城土司(今杰沙)、太公城土司(今德冈)、昔里怯答剌城土司(今卑谬)等八大土司,来分化缅王在当地的统治力。
可以说,元朝的这一土司政策,影响极其深远,今天缅北乱局,依然受其影响。
到明朝时,“土司”政策,更是被运用到极致。
《明史·土司传》记载,明朝在二百八十年的统治时间内,先后设立——
孟养宣慰司(今北克钦邦境内莫宁)、木邦宣慰司(今掸邦兴维)、大古剌宣慰司(今勃固)、底马撒宣慰司(今德林达依省)、底兀剌宣慰司(今孟密)、蛮莫安抚司(今克钦邦莫茂)、孟艮御夷府(今掸邦景栋),此七家土司,品秩为正二品武官衔,正四品宣慰职,负责地方军政两权。
你以为就这样?
明朝中后期,南疆边患不绝,明朝廷又开始分封“小土司”,一共九家。
分别是小古剌长官司、茶山长官司、底板长官司、盂伦长官司、八家塔长官司、里麻长官司、东倘长官司、促瓦长官司、散金长官司。
这九家小土司,品秩低一些,为正三品总兵衔,正五品同知职,辅助地方军政事务。
清朝几乎继承了明朝的做法,也承认当地土司的统治权,不过,他们为了拉拢明朝旧将,增加了两家小土司,一家是现如今的罗家,一家正是杨家。
从元朝开始,老缅的二十四个土司家族,中途或被覆灭,或远走他乡,到1942年,日军占领老缅后,在滚弄召集各地方土司、头人开会,一共去了十六家,再到六十年代老缅独立,缅北地区一共还存在十二家有着“土司历史传承”的家族。
这就是缅北十二土司的来源。
十二土司分别是:果敢的杨家、勃固的罗家、兴维的桑达拉家族、勐拱的孟家、孟密的敏丹家族、景栋的奎苏家族、杰沙的野佤家族、德宏的温家、木邦的盛伦家族、卑谬的吴家、莫宁的丹瑞家族、莫茂的登盛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