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相宝2:秘物> 第161章 女史五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1章 女史五疑(1 / 2)

大英博物馆内所藏的《女史箴图》自然非常珍贵,被誉为“超级国宝”毫不为过,只是,对于这件藏品,很多人都有不少认识上的误区。


正确认识这幅画的价值,需要一点点的扒,它的历史源头。


首先需要了解,《女史箴》是什么玩意?


《女史箴》是一本书,“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宣扬“妇德”的书籍。


这本书的作者是西晋大臣、文学家张华,此人是汉代名臣张良的第十六世孙。


张华为啥又要写一本有关女人的书?


这与当时的朝廷环境有着直接关系。


张华这人很有才华,在三国末期的曹魏时,他就已经任职太常博士,可见他的学问确实不错,西晋建立后,他直接被封为关内侯,这是一个非常显赫的爵位。


在晋武帝时期,他遭到排挤,一度被发配,后来得到太宰贾充的帮助,回归朝廷,因而,张华与贾家关系非常好。


等晋武帝去世,晋惠帝上台,也就是那个“何不食肉糜”的混蛋皇帝,朝政被皇后贾南风,也就是贾充的女儿把持,张华被皇后贾南风封为壮武郡公,官至司空,委以朝政,位极人臣。


但是,贾南风善妒,且荒唐放恣,败坏朝纲,张华实在看不下去,可是无论是贾家还是皇后贾南风,都对他有大恩……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也就是收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女史箴》,来劝诫和警示皇后。


这本书写成之后,几乎没起什么作用,因为不久之后,贾南风和张华,都被赵王司马伦政变所杀。不过,这本讲述“妇德”的道德文章,却得到当时“大男子主义”社会的欢迎和追捧,成为“女子规范”的教材。


第三个问题来了,也就是顾恺之为什么要绘制《女史箴图》?


这里又有一则趣闻。


顾恺之与东晋着名门阀陈郡谢氏,名臣谢安的关系莫逆,两人都信奉黄老之学,沉迷于炼丹、绘画、游山水,吃吃喝喝的,好到快要穿一条裤子。


谢安最开始无心朝政,对于家族事务也不关心,可是,当时的陈郡谢氏,自从豫章太守谢鲲——谢安的大伯)、吏部尚书谢裒——谢安的父亲,相继去世之后,已经逐渐式微,被琅琊王氏压得抬不起头来。谢安的所作所为,让谢家人很不满,连带着,谢家人对谢安的“狐朋狗友”譬如顾恺之之流,都有很大的意见,希望这些“天天来蹭饭”的人,赶紧走。


众所周知,谢家出了个大才女,谢道韫,是谢安的亲侄女。


年纪很小的谢道韫,自然而然的也受到家人的影响,再加上谢道韫原本就“神清散朗”“有林下之风”,也就是说性格很直率,有男子的做派。


有一次,谢道韫遇到吃酒归来的谢安和顾恺之等人,她便站到门口。


谢安向各位客人夸奖了自家的子女有才,可是,谢道韫并不领情,反问了大伯一句,大概意思是“家中人口众多却衣食无着,叔父您这样和朋友出门天天喝酒吃肉,想过家人吗,你们男人的才华,不应该体出来吗”。


一句话,说的谢安面红耳赤,同时也让顾恺之一行人下不了台。


顾恺之认为,谢道韫可能有才,但应该先“补习妇德”,因而,他挥笔绘制了《女史箴图》,留赠送给谢家,当做酒资。


也就是说,这幅《女史箴图》,是顾恺之与小女孩谢道韫之间的怄气之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陈郡谢氏,最终在南北朝后期衰落,这幅画流入后梁内府,几经周转,在贞观十三年,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收入弘文馆,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命人临摹了一幅。


这里又冒出第四个问题,唐摹本究竟存不存在?


太宗得《女史箴图》,几乎无争议,因为据《太宗实录》记载,“贞观十三年八月望日,购得顾笔一卷,弘文馆藏。”这段话中,唐太宗所得的“顾笔”,大概率上就是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在二战以前,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收藏家,都认为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女史箴图》,就是顾恺之的真迹。大英博物馆也是按照真品的标准,收录的。这一结论,可不仅仅是口传,很多文献记载的有关此画的特征、钤印以及题词,印章,几乎与大英博物馆所藏,一模一样。


但是……


在1945年,二战结束,大英博物馆整理馆藏,准备重新开馆——二战期间,大英博物馆一直处于闭馆状态。开馆之前,所有重要文物都需要重新审核鉴定。恰逢当时的同位素鉴定技术有所突破,于是,大英博物馆使用了这种“高精尖”的科技,也对《女史箴图》来了一次鉴定。


意外发生了!


《女史箴图》绢帛上取出来的“碎渣”,在同位素的检测下,绢帛的诞生年代,在公元500年到公元700年之间。


要知道,顾恺之去世于公元409年。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