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大明小文人> 第362章改进工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2章改进工序(1 / 2)

宋应星第二天起了一个大早,早早的就带着儿子宋士意宋士慧到了小作坊。


烧玻璃的瓷窑前空地上,支起了一口大锅,火烧的正旺,锅里的猪油已经温热。


在他们后面就是新建的玻璃厂,玻璃厂和水泥厂是合建的,因为双方的性质很相同,所以曹鼎蛟直接将他们安排在一起。


宋应星指使一个仆役将备好的火碱倒进去,然后不停的搅拌,锅里顿时飘出一股古怪的气味。


这时候将锅从火上取下来,搅拌依然不停。


直到猪油与火碱完全融合,趁热加入少量盐水,这叫盐析,宋应星两个儿子也在旁边学习着,用他老子宋应星的话来说就是有门手艺,饿不死人。


宋应星拿着写好的手稿对着旁边的管事说道:


“做这个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记好步骤,模具都准备好了没有?”


“回大人的话已经安排妥当。”那名管事赶紧说道。


宋应星笑着点头,那一声大人让他很舒坦,巡抚大人还说自己能够做到工部尚书,自己都五十了,这还有机会吗?


他心中却是火热无比,几个差伇继续搅拌,油温渐渐降下来,淡黄色的硬脂酸钠冷却析出,漂浮在溶液上层,用一块木板刮下来,倒入备好的模子,干燥成型后,就做成了一块肥皂。


宋应星也想起改进的事情,现在这季节只能弄到一点梅花,于是他将梅花加酒精勾兑的香料加入另一锅中。


一锅有梅花香味的香皂和一锅普通的肥皂顿时就出现了,在众人面前。


宋应星两个儿子早早的搬来了模具,然后压成长方条的块状,等到彻底冷却凝固之后,宋应星拿起香皂和肥皂对比了一下。


一个带有特殊的香味,一个香味比较淡,高下立判,宋应星又道:


“拿点衣服出来洗。”


“是!”


曹鼎蛟也是不动声色地赶来了小作坊,看这一大早上就精力充沛忙碌着的宋应星,庆幸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啊。


宋应星一抬头就看见了不远处的曹鼎蛟,喜形于色的说道:


“大人,您怎么来了,快来看看下官改进的肥皂,如何。”


宋应星小心翼翼地把两块他视若珍宝的肥皂递到了曹鼎蛟手中,那模样有点像交付作业给老师的学生,小老头还挺可爱的。


曹鼎蛟入手一看一摸一闻,便知这东西和自己后世的雕牌香皂都差不多了,带香味的香皂可以当高档品出售,至于这些普通肥皂可以出售到民间。


曹鼎蛟便道:“这些普通的肥皂就用油纸包住出售,而这些高档的香皂则是弄小木盒给包住,请些能工巧匠来,最上乘的品质,咱们就用最高的木料。


老宋,你还真的是本官的福星福将啊,给了本官不小的惊喜。嘿嘿嘿!”


宋应星摸了一下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跟着嘿嘿直笑,然后又说道:


“大人,这香皂处理好了,只是这玻璃下官还没有思绪,玻璃不好成型,咱们弄好的模具也解决不了他的问题,不小心就容易出现瑕疵。


虽说成本比较低廉,可是失败的太多了,也是纯属浪费”


曹鼎蛟便道:


“玻璃器具的打造,可以用一根长长的铁管,然后让人往里面吹气,这样就很容易打造玻璃用的器具了。”


宋应星不得不感叹着说道:


“大人懂得还真多,宋士意,你去铁匠铺弄几个长长的铁管子来。”


“是。”


曹鼎蛟也稍微了解一下他们的制作工序,主要是玻璃裁制这方面的问题,曹鼎蛟又提议造:


“山上的石头就那种金刚石最硬,那它打磨成刀具,绝对可行。”


玻璃清洗干净,在后面镀上一层硝酸银,最后再刷上两层木漆,这样镜子就制造完成了。


宋应星如获至宝,赶紧拉着曹鼎蛟的手在现场仔细的笔记,然后一脸兴奋的说道:


“大人,真的是神了,下官写的天工开物,可否将玻璃的制作还有香皂的制造录入其中?”


曹鼎蛟赶紧一把拉住的自己这位得力干将,玻璃和香皂都是他的法宝,要是让别人知道怎么弄了他这不就等于技术流失了吗?


曹鼎蛟语重心长的说道:


“不行啊,咱们大明如今太需要银子了,所以咱们要将这两种技术紧紧的攥在手里。


然后靠着卖镜子买香皂充实国库造福大明百姓,建设大明小康社会,你能明白本官的良苦用心吗?”


宋应星这才放弃了这个想法,曹大人可是自己的贵人呢,他说什么都是对的,此话不可不听。


既然制造工艺已经弄出来了,曹鼎蛟直接大手一挥无比豪迈的说道:“造,给本官可劲的造,本官一定要让镜子卖遍大明。”


中国明和清的镜子都是从外国进口的,中国是到了近代才引进西方的技术,这才会做镜子的古代中国只会用沙子做玻璃珠子,都是有颜色的,而且不透明。


………


一个月后,也就是大明崇祯十年二月六日,正值崇祯皇帝的生日,百官庆贺,二十六岁的崇祯皇帝心情却不太美丽。


盐税去岁收了一千万两,内库入六百万两,国库入四百万两,可到了年初,等户部将帐单报上来的时候。


却发现国库的四百万两万税银已经花了个干干净净,而且雪上加霜的事情还有,北方几大行省因为扩充战备,导致需要大量的银钱粮食。


可顺水集团的业务少了很多,光靠卖红薯真的赚不了多少钱,所以还需要朝廷补贴不少,一个省补贴几十万两的银子,那这几个省加起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崇祯皇帝也是发愁,暂时从他内库拨掉银子出去也没有问题,但这些银子是用来救急的,轻易不能动用。


全国人民的纳税总额至此几乎翻了一番。


皇上加税虽然也是出于无奈,但也觉得心虚,税费一加再加,老百姓方面会不会出什么问题?


早在崇祯八年时,上一任兵部尚书就装了一个大逼。


杨嗣昌是当时的兵部尚书,他办事认真,聪明干练,替皇上做了一番阶级分析。


杨嗣昌说:加税不会造成伤害大明百姓,因为这笔钱是加在土地上的,而土地都在豪强手里。


杨嗣昌以上次加征的剿饷为例,一百亩地征三四钱银子,这不但没有坏处,还能让豪强增加点负担,免得他们钱多了搞土地兼并。这种分析听起来颇有道理。


结果呢?地方官以各种名义征税,追讨拷打,闹得百姓困苦,遇到叛贼反而欢迎,甚至叛贼没有到就先去欢迎了。


结果,兵没有练出来,民已经丧失了,最后饷还是征不上来。


事实证明,不是所有问题上面一拍板就能解决的,再好的决策也得有人去执行,空想的政策不可行。


崇祯皇帝被这些文官坑的很惨,一有问题就加派辽饷,这不是把老百姓往死里逼吗?既失了民心又没解决问题。


王承恩知道崇祯皇帝跟前,笑意盈盈的说道:“陛下百官已经准备为您朝贺了,请陛下到正殿观礼。”


“唉,朕可不想过什么万寿节,平白浪费银子。”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