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记录在册,随后再发放入学证明。
一连在外头坐了有一个半时辰了,即便是口干舌燥,也来不及喝上一口凉茶,只是偶尔腾出手来拿手帕将脑门上的汗水擦一擦。
书院外头,一辆马车在几个气度不凡的护卫的护送下来到了大门口,马车停下,车门帘被掀开,从马车上下来一中年男子,一身青色书生袍,头戴白色软脚幞头,那幞头正前方还镶嵌着一方成色上好的玉石。
“主上,前头这么多人,要不“
“无妨。”中年男子挥手止住了身边儿人的话头:“就从正门进。”
说完,中年男子,迈开步伐朝着正门那边走去。
门外还有许多在排队的人,见到这中年男子往里面走,以为他也是来给自家孩子报名的,只是见这男子气度不凡,而且身后还带了家仆,也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
走到门口,玄家的护卫见状,将人拦了下来。
“先生止步,若要给自家孩子报名,还请带好东西,到后面去排队。”
中年男子笑了笑,说道:“我不是来给孩子报名的,只是想要进去看看。”
闻言,玄家的护卫拱手道:“不巧,书院不在开放日是不对外开放的,外人无事不得进入书院,还请先生谅解。”
“哦这开放日,又是什么日子”男子问道。
“书院每年春日和秋日,会有三天对外开放的日子,介时外面的人皆能入书院,或是旁听先生讲课,或是在书院之中游览,除却这一年六天和书院学生报名的日子,书院一律不对外开放,外人是进不来的。”护卫耐着心解释道:“先生若想入书院参观,约莫十月的时候,书院会开放三天,介时书院将另行通知。”
这书院开放日也是玄世璟提出来的,书院毕竟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若是不封闭,学生没儿专心上课,若是完全封闭,外面的人不知书院里面是个什么样子,如何把自家孩子安心送到书院里读书学习
因此便有了开放日,让外面的人能够了解书院,这样也不会在平常打扰到书院的学生读书。
“那今日我是进不去了是吗”男子问道。
“正是。”
男子身边儿的奴仆见状,出言劝道:“主上,要不咱们派人联系一下晋阳郡公”
门口的护卫闻言,询问道:“先生与我家公爷可是旧识”
男子点点头:“正是。”
“先生可否报个名头,小人可进去禀报一声。”护卫说道。
男子沉吟一声,随后说道:“也罢,你进去告知晋阳郡公,就说他老丈人来看他了。”
侍卫闻言一愣,老丈人自家公爷的老丈人
众所周知晋阳郡公可就俩媳妇儿,一个是正室,晋阳公主,一个侧室秦氏,都知道二夫人没有什么娘家人了,非要说有,那就是钱堆大掌柜的一家,算是半个娘家人,但是再怎么说,老丈人这
侍卫慢慢的正大眼睛,看着眼前的中年男子,弓下身子便要行礼,却是被男子扶住:“无需多礼,去禀报一声吧。”
“是。”侍卫应声之后,转身跑进了书院。
这中年男子,便是李二陛下,跟在他身边儿的,便是德义,今日李二陛下也是便装出宫,听说东山县庄子上热闹,也就起了兴致,让人驾着马车就到这庄子上来了。
到了庄子上的市集上,就知道长安城的百姓所言不假,这东山县庄子上,的确热闹的很,最近长安城传的沸沸扬扬的说明德书院招收学生一事,既然来了,李二陛下也打算过来看一看,反正现在时候还早。
玄世璟的反应可比这侍卫要灵光多了,一听老丈人仨字儿,就知道是李二陛下,兴致又上来了,又跑这书院来调皮来了。
只是现在玄世璟一时半会儿还腾不开身,只能让侍卫先将李二陛下客客气气的迎进来,自己这边安排人接手,腾出手来才能去拜见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在门口等候的时候也没闲着,与门口排队等候为自己孩子报名的庄户聊了起来。
“这位老哥,这是您孙子”李二陛下对着身边儿的老者问道。
老者点点头:“是啊,这是老汉的二孙子,上一次这书院招学生的时候,这小子的年纪还不够,这不今年刚到了年纪,拿了官府的户籍文书证明之后,就来给这小子报名了。”
来报名的孩子,需要家里人到当地的官府那里,让官府为孩子开个年纪证明,为了这事儿,这几天可是把这十里八项的官家的文吏给忙活坏了。
第五百一十三章:微服私访
虽然也只是查询本地的户籍,给孩子开个书面证明,但是架不住这庄子上的孩子数量大啊,而且这工作都集中在这一两天了,能不忙活吗
虽然忙,但是也许久未曾有这般充实的日子了,偶尔这么忙活一下,也挺高兴的,至少,在百姓心中,身为官府书吏,还有能被需要的一天。
在入官府做书吏之前,没个年轻人都有一腔热血要报效国窖,提起笔杆子为国家效力,只是到最后结果却不是很喜人,春闱过后,未曾被朝廷选用的,也只能到地方官府,做一书吏,日子长久了,当初的性子,也都给磨平滑了,平日里无所事事,在官衙之中朝九晚五日子,再勤勉的人,时间长了也容易有所懈怠。
说好的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的心思,都淡了。
但是就在这两天,官府的书吏终于感受到了被百姓所需要的心情。
而且,百姓来给自己的孩子开文书证明,那也是为了让孩子去上学,对于百姓来说,这就是重要的事儿,能为百姓解决事情,这才是官吏应该做的。
也不得不说,贞观年间,整治的确清明,贪官污吏有,但是大多数人,受正统儒家教育,在地方为官,还是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心思大多还是正的。
不能说儒家在朝堂上大多只是坏处,至少教导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是身具浩然正气的君子,官场上磨炼的时候长了,也知道什么叫圆滑了,经过时间的洗礼而不失本心的,这才是大唐最需要的。
“那官府的户籍证明,能否与我一观”李二陛下问道。
“呐,就是这个。”老者笑道:“也不是什么难办的东西,就是到官府,报个名字,官府的人给开个证明,证明我孙子的确是在书院招收的年纪之内,有了官府的这个印章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