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女生>梦入红楼> 分节阅读 22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220(1 / 1)

别的,扯起步子就开始跑。先到了黛玉屋子里,只有几个丫鬟在收拾整理衣柜、桌椅用物。他就连忙又往贾母的正堂上跑。“呵呵,玉儿出门一趟,还学会办事了既然你给她们都带了礼物,何不就拿到这里来,让我们也看看,你都给她们带了些什么礼物回来。”一进门,贾宝玉就听见贾母爽朗的笑声。贾宝玉连忙走进去。“喲,又来了一个要礼物的了”看见贾宝玉急匆匆的走进来,肚子微隆的王熙凤就笑道。贾宝玉却也不理,直接走到黛玉面前。“宝哥哥才几个月不见,就认不得她了”史湘云见贾宝玉盯着黛玉瞧,出言笑道。贾宝玉道:“当然不是,我只是觉得,林妹妹几个月不见,个儿倒似又长高了好些”贾宝玉说的是实话,而且,他还觉得,黛玉似乎整个人都比以前明媚了许多这个样子的黛玉,更加灵美动人了谁知,黛玉听了却不满道:“我是长高了好些,可是宝二哥哥似乎一点没长”两三个月,就能看出长个儿“嘻嘻嘻”姐妹们笑起来,黛玉还是那么的嘴不饶人。正好此时黛玉给众姐妹带的礼物被抬了进来,于是黛玉也不管别的,直接走过去开始准备派礼物。史湘云一马当先,探春等也随后围上去。都是年龄不大的女孩,虽然平时不缺用度,但对于礼物,天生有一种好奇加喜爱。史湘云道:“林姐姐,哪个是我的”惜春也道:“我的呢”黛玉却笑而不答,先翻出一个小巧的暖手壶出来,然后转身走到贾母身边道:“老祖母,虽然如今不如先时那般冷了,但这个天儿若是不注意,手还是容易冻僵的,所以我给您带了一个手壶,你说好看吗”贾母笑道:“呵呵,没想到连我也跟着沾她们姐妹的光好,好孩子,难为你还能想着我”虽然贾母自己也有手壶,甚至比黛玉这个好的都有几个,但是,她还是二话不说的直接接过去观赏起来。“嗯嗯,不错,样式很好看。玉儿的眼光不错。”黛玉一下子就开心的笑了起来。第一次给贾母送礼物,原本她还有些忐忑。见贾母这么高兴,自己也就满足了,然后才转身给探春等人分派。“这份是迎春姐姐的”“这两份是探春妹妹和惜春妹妹的”“这一份是宝姐姐的”“喏,这个才是你的”黛玉最后向史湘云道。贾宝玉见箱子里的东西很快就被派完,顿时急了,道:“好妹妹,我的呢,我的怎么没了”黛玉白了他一眼,起身将另一个箱子打开,道:“你急什么,你的在这里”贾宝玉伸头一看,顿时道:“怎么我的不一样呢好妹妹,怎么她们的都是那些好东西,我的就全是这些没用的啊”黛玉眉时眉头皱起,道:“你不要就算了,正好大嫂子的兰哥儿在进学,给他用正好”盖因黛玉给贾宝玉带的是一个笔筒,两个诗筒,两卷临帖,两幅山水画。这些可都是林如海让人给她打点出来的东西,她从中挑了几样好的送贾宝玉这可是他爹送她的东西,偏生贾宝玉还说是没用的旁边的史湘云笑道:“二哥哥还羡慕我们,难道你也要这些簪子,手镯不成我们这些倒成了有用的好东西了,嘻嘻”说着,还拿了一对手镯在眼前晃,似乎在问贾宝玉要不要贾宝玉却没时间理她,见黛玉真的就要将箱子合起来,连忙用手去卡住,求饶道:“好妹妹,是我错了,这些我都要,你给我留下吧”黛玉哼哼两声,到底松了手。上方的贾母一直笑嘻嘻的看着这些小儿女们的笑脸,心中高兴。忽然瞥见惜春拿起来仔细打量的一根金簪子,眉头却皱起来。这些东西,可值不少钱呢黛玉一个姑娘家,哪里有这么多钱买这些东西。忽然想起,这般大手大脚买礼物,好像是贾清的风格以前她就听说,贾清给家里的姐妹们买礼物从来都不知道心疼银子的,弄得她们姐妹们屋里的“奢侈品”都成了堆。她虽说不是很喜欢这种事,但想着是贾清照顾姐妹们的表现,也不好驳了他的心意。可是,她却不想家里的姑娘们也养成这样的“陋习”将来,她们都是要寻夫家的,若是养成习惯,以后不能持家,如何在夫家立足贾母心里想着这些,倒将原先的高兴减了几分。不过她是个慈爱的人,今天黛玉回来,是个开心的日子,她也不好扫了孙子孙女们的兴致,只准备以后找个机会再好好教戒她们一番“好了,你们姐妹们也好久没见了,下去好好说说话吧。不过,黛玉今天刚回来,想必也有些累了,你们不要打扰太久。”“是。”众姐妹都各自将自己的礼物让贴身丫鬟拿好,准备到黛玉房间里面说说话。“姨妈,这是我给宝姐姐的,还劳烦姨妈给姐姐带回去才好”黛玉抱着她给薛宝钗的那份礼物,走到薛姨妈面前道。“好,我的儿,难为你还念着她。”薛姨妈笑着道,接过东西,然后命她的丫鬟同喜收着。自从收到薛逍的信之后,她就没再使唤香菱了,这次过荣国府,也没带她来。上两章,确实有一定不合理之处,我也认真考虑了一下,在两处不甚合理之处做了简单修正。将书下架再上架可见修改过的内容。感谢书友们提出评阅意见。第三八七章 议国朝盐政大明宫之内,贾清的陛见还未结束。“好了,既然你也看出了盐商之富,那你有何看法”贾清听着正庆帝的话,揣度着正庆帝的意思应该是对这种既定状况不甚乐意,因此道:“既然陛下相问,微臣少不得也只有把那浅薄的看法说一说了。”见正庆帝点头,其他人也静穆聆听,贾清接着道:“盐商之富,在于盐业之重,首重在人,次重在利首先是人。自国朝建立以来,大楚的百姓已经历经近百年的太平盛世,人口何止两万万而人,岂有不食盐的道理微臣粗略估计,咱们大楚百姓一个百姓每天消耗的盐,包括吃的和浪费的盐,平均一年的消耗不会低于十斤如此算的话,每年就是二十亿斤的盐消耗量。而据微臣所知,如今市面上的官盐普遍在六十到七十文一斤,以六十文计,那就是一千二百亿文,折合下来,刚好差不多一亿两白银其次,虽然盐卖价很高,但是其生产成本却低的可怜平均一斤盐生产出来,所费人工成本不到三文钱盐也不谈什么原材料成本,取自大自然如此算下来,不过三四百两的成本消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这足足一亿两银子,可以说就是盐业的纯利润何等暴利而微臣还听说,往年朝廷征收的正课税银,一年不到一千五万两如此,也就难怪盐商们能集成堆山填海般的财富了。”正庆帝等人静静的听着,在座之人对于盐业暴利,都是有了解的,只是哪怕了解,再一次听人如此阐述出来,依旧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一个行业造就一亿两银子的利润,何其可怕崔文龙曾经在户部历练过,虽不在盐司,当对于盐业的了解还是要胜过他人。“贾将军的估计已经算是保守的了,事实上,盐业利润之重,肯定不止一亿两白银不过,正课盐税已经不低了。每年朝廷在盐业上的岁入也不低了。一千五百万两,已经远远超出包括铁业在内的所有税种,仅仅只在农税之下。再多,就是与黎庶夺利了。朝廷要做的,其实也不是再增加正课盐税收入,而是要想办法压下盐价。六十文以上一斤的盐价,对于穷苦百姓而言,还是过重。”降低盐价太难了朝廷的盐税正课是一引三两银子,一引三百斤,也就是一斤十二文左右,加上成本,本来也不多,才十五文但是,为了完全控制盐业,在各地的盐道衙门不是盐政衙门,一个是管事的,一个是做事的可是养了大量的盐吏的盐吏们的雇佣银子,朝廷可是不管的。于是,盐道衙门就可以额外再向盐商收取一些税银维持盐道衙门运转,称之为杂课,这是合法的。这且罢了,重点是,为了得到盐引,这个表示官盐身份的玩意儿,盐商们还得向九边之地运送粮食,送的多的,才能得到更多的盐引,称之为捐输,此其一。其二,每年盐商们还得向各种“权贵”孝敬银子,这是暗里的规则,每个能做大的盐商都得遵守。其三,某些地方还设有关卡税,这个因地方而异。其四,将盐从盐场运送到特定地方进行销售所费的运输、销售成本。其五,盐商所需赚取的银子凡其种种,造就了官盐的高价没办法,官府若是要求降低盐价,保管很快就会私盐横行而官盐却卖不出去,因为,没有赚头的事谁也不会干事实上,就是如此,民间的私盐也是屡禁不止的这一点朝廷也是心知肚明。毕竟,就按保守估计,朝廷每年入账的正课银两的理论值也该达到二千万两一斤抽十二文,其他的哪里去了肯定是私盐那里漏掉了嘛“崔大人说的是,只是,想必崔大人也明白官盐的价格为何会如此高,要想降低官盐,在下官看来,根本不可能,除非”听贾清说到除非二字,其他人无不凝神向他降低盐价的难度,众所周知,不然朝廷盐业也不会维持几十年不变了。可是,听贾清的意思,莫非他还真的有办法连正庆帝都忍不住道:“除非什么”要是别人问,贾清或许还敢卖个关子,可是正庆帝发问了,他只得老老实实的道:“要想改变盐政的现状,除非打破盐商们垄断经营的现状”“打破垄断贾将军的意思”“现在盐业之所以沉疴难除,无非就是因为在盐商行当之间形成了一块一块圈划好的地盘,为了守住各自的地盘,盐商们不得不向各地权贵、官府送孝敬银子但是,自古言,羊毛出在羊身上,花了本钱,岂有不加倍捞回来的道理当然,打破这个垄断状况不仅可以抑制这一个导致官盐价格变高的因素,更关键的是,它可以有效的压制盐商们的利润只要一个县,一个州府,甚至是一个省份不再只有一家或是几家商铺可以卖盐,而是每一个商贩,只要愿意,都可以从盐场拿到盐,然后又可以随意到缺盐的地方进行售卖,盐价,自然就下来了”贾清说的轻松,因为他深深的知道,只有竞争,才是最合理的市场调节方式盐业暴利不假,若非如此,朝廷也就不会将其列入官营行业了说白了,朝廷就是盐业垄断的发起者,是盐价高的主导原因。这一点且不论,贾清可不敢说让朝廷放弃这一个钱袋子。但是,挤压盐商们的利润,那就毫无问题了,也是正庆帝等人所想之事。崔文龙皱眉道:“若是人人皆可以贩盐,朝廷又该如何管辖,到时候岂不私盐泛滥”贾清摇摇头道:“用特定的盐商去贩盐,解决不了私盐的问题就算全天下只有一家盐行,只要朝廷还要收盐税,就免不了私盐的存在况且,又不是说改变盐业官营这个制度。所有的盐,还是要实行民制,官收,商贩这一个流程。朝廷只需要强制要求所有的盐都要从由官府管辖的盐场去拿,只要去拿,就会纳税,也并不会对盐税的征缴有何不利的影响。”崔文龙皱起眉头,贾清的话似乎有些道理,只是这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不是一个智者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得让人好好想想清朝盐商确实一度豪富冠甲天下,这是历史史实,非为情节需要杜撰。第三八八章 回府“若是免去了那些盐商们的特权,那每年边关之地缺粮的事情又该如何解决”崔文龙说的这个问题,也是盐商集团最初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朝九边,屯军近百万,且大多都是贫寒之地,每年都需要朝廷供给粮食。又因为地域南辕北辙,运输极为不便。后来,朝廷就想了个简单省事又省钱的法子,瞄上了盐政。盐业不是利润大吗那好,你若是想要从这里面捞一把,你就给我每年运一定数量的粮食到九边去,由此获得从盐场取盐到指定区域售卖的资格。反正对于朝廷来说,让谁来售盐都是一样的,如此豪不费力的就解决了边军缺粮的问题,岂不是善政这还是太上皇在位初期定下的事情了。原本也确实没什么不好,那些商贩们争相往边关运粮以获取资格,当时确实解决了边关缺粮的问题。只是如今几十年下来,由于各种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