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也证明如此。
在第92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颁给出演《小丑》的华金·菲尼克斯后,体验派表演的拥护者们高声欢呼。
而方法派在观众的群体中,就显得不够吃香了,尤其是在获奖方面。
方法派与体验派一样,他们都脱胎于前苏联戏剧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写实主义表演体系的演技训练,主要通过演员外在的肢体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复杂性。
在方法派中比较出名的演员有出演《黑天鹅》的娜塔莉·波特曼、出演《生死豪情》的马特·达蒙。
方法派强调对出演角色行为的重现,比如为了出演《黑天鹅》中的芭蕾舞演员,波特曼曾经经历了长达一年的专业芭蕾舞训练,高强度的训练和节食让她直言恶心。
同原生的体验派不同的是,方法派并不要求演员和演出角色情感上的高度一致,它允许演员通过情感替代、情绪记忆的方式来达到演出角色的情感。
比如,在同样要求出演男性同志的情况下,方法派会允许你将对女性的好感进行替代,用对异性的好感去表达对同性的感觉。
但是同样的,他也让演绎出的人物有一些失真。
不过万事万物都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就像体验派容易让演员陷进去,容易造成心理疾病一样,方法派也有自己的好处和优势。
方法派的优势,则是在于它降低了对演员本身的要求。
它可以通过其他的技术手段,让天赋和资质较为普通的演员,也能通过长时间的复制和模仿来达到很好的演出效果。
但是模仿和复制,终究是下乘,这也是方法派的演员极难拿奖的原因。
如果说前两类派别的演员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演出,那么表现派演员则更注重从第三人称的视角去设计他所要出演的角色。
表现派的演员在拍摄之前,往往会预先在内心构建他所需要出演的这个角色的“角色的形象”。
然后,他们再通过对这个预先设定好的形象进行模仿,从而达到演出的效果。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体验派?确实是有点像,体验派和表现派的根本是差不多的,它们的区别只在于目的上。
国内在前些时候出过一些表演类的综艺节目,像是《演员的诞生》、《颠覆对决》这些。
其中,表现派比较知名的就有像宋单单老师、张国力老师等几人。
表现派在演出上的运用,比较类似于tvb剧集里对演员的调教。
tvb内部对演员的培训很多是将老一辈演员的演出经历提取成册,制定一些具体的实践标准。
之后的演员需要去表达某种情绪时,只需将这个设计好的实践标准模仿一遍就行了。
当然也有很多方法派的演员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演出经验去构建这个模拟对象。
当演员本身有一定的演出积累时,方法派的演员也能呈现很传神的演出。
所以,总的来说,在演员这个群体当中,体验派是大于表现派,表现派又大于方法派的。
体验派的演出能给予人最大的触动,也许就是来自于演员融入角色后,作为普通人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