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唐朝小闲人> 分节阅读 75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751(1 / 2)

而我的新儒学思想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让国家变得更加强盛、富裕。我认为大唐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已经是非常和谐、稳定,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大唐变得更加强盛、富裕。”


许敬宗哼道:“什么新儒学,这都是你自个认为的。”


韩艺耸耸肩道:“我不过是在做那董仲舒做过的事情,谁规定我大唐就不准再出一个董仲舒了,你这是看不起我人杰地灵的大唐。”


这小子脸皮厚的,简直就是丧尽天良啊


那些文臣恨不得用口水淹死韩艺,你也配合董仲舒齐名。


李治也都有些为韩艺感到脸红。


韩艺毫不在乎,他真不觉得自己是在吹牛,他确实认为自己比董仲舒要强,又向李治道:“陛下,我大唐科举制度远胜于前朝,不过就是没有好好利用罢了,以前的科举分常科和制科,进士科和明经科都包含在常科里面,而制科是为朝廷招纳特殊人才的,但是制科一直不受重视,导致形同虚设,但是微臣认为朝廷离不开制科,工部需要兴修水利、宫宇的人才,户部需要算账的人才,兵部需要研制武器的人才,等等。


而制科对于科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因为他能够让人才分流,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毕竟有些人擅长打仗,有些人擅长治国,但两者缺一不可。微臣建议将六学统一规划到制科里面,为朝廷提供各种各样的人才。”


许敬宗一听,心里乐了,你小子还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呀。道:“陛下,虽然老臣有所不认同,但是特派使说得也的确不无道理,老臣认为可以试一试。”


制科是出来就要面临淘汰的东西,因为制科求的是特殊人才,一般选官不从制科里面选,哪怕选上了,也都是一些没有实权的官员,没有权力的官,谁愿意当,而且制科是皇帝开口说考才能考,没有规章制度的,不像常科一样,年年都考,故此不受人重视,没有人去考这些,所以后来就淘汰了,你把贤者六学扔到制科里面来,那你不就是自取灭亡么。


又有一些大臣站出来支持韩艺,其中有些是真的有才之士,还有些就跟许敬宗一样,垃圾就应该放到垃圾桶里面去,这是正确的。你们寒门不是推崇贤者六学么,你们寒门就都去弄制科吧,咱们士族走进士科,皆大欢喜。


李治不懂这贤者六学,听着也好像有些道理,尤其是农学,这值得去发展的,毕竟大唐是小农经济,农耕也是国家头等大事,点点头道:“此事朕准奏了。但是关于这六学如何考,考什么,这个你还得上一份详细的奏章来。”


“微臣遵命”


韩艺暗想,你们这些家伙,忘记是我干什么的么,我可是一个老千,比商人还要狡猾的老千,老千生产的商品,哪怕是一坨屎,也是能够卖出去的,哥们既然生产了这玩意,就必须将它卖出去。又笑眯眯道:“陛下,关于科考,微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


还有


李治虽然有些不耐烦了,但他得忍,毕竟他要从谏如流,道:“说吧。”


韩艺道:“一旦大兴科举,可以预见的是,这将会成为我大唐子民的头等大事,甚至可能发展为一考定终身,这对于百姓而言意味着一生,但仅凭科考的成绩而言,未免有些武断了。因此微臣建议,应该将考生平时的行为、品行作为重要的参考。朝廷要得不是那些贪念权势的人才,而是那些有抱负,有理想,是真的想未国家和百姓作出贡献的人才。”


李治本来是不耐烦,但这一听,有点意思,道:“你详细道来。”


“是。”


韩艺道:“微臣以前在扬州的时候,曾听闻扬州有一个考生,总想着当官,因此他拼命的读书,而他年迈的父母就拼了命的耕地、织布,养着他,供着他,因而积累了一身的病痛,然而,在家里的时候,他父母若声音稍大一点,影响到他看书了,都会招收到他的责骂。但是此人饱读诗书,你要与他论孝道,他能跟你说上一天一夜,绝不重复一句话。我朝科考中也有考孝经的内容,你要他考这个,他绝对没有问题,但陛下认为他这么是孝顺还是不孝顺”


李治皱眉道:“此人当然是不孝之子。”他是很注重孝顺的,很不开心。


韩艺道:“科举的弊端就在这里,虽然我们考得都是道德、孝道,但这并不能代表什么,有些人读这些书,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已,但并不会这么做,所以微臣认为一个人平时的表现,是最能够体现这人的品行和道德的,圣人说得那些,不是体现在纸上的,而是体现在生活当中,因此微臣建议将这一部分考核的内容,放到生活中去评估。一人可以隐瞒一时,但是他隐瞒不了二十年的过去。”


李治点点头道:“不错,朕非常赞同你的这番建议,孝道不是嘴上说说,还得看平时的表现。道德、礼仪也皆是如此。”


韩瑗突然道:“陛下,特派使之言虽不无道理,但是这施行起来十分复杂,难以付诸实践,而且考核的官员也有可能会借此敛财,滋生出腐败来。”


李治点了下头。


韩艺笑道:“在我大唐还是有许多不为五米折腰的君子,朝廷不能让官员去考核这些,因为官员还是要顾忌人情世故的,应该从民间挑选出一些品格高尚,有名望,受人尊敬的名士前去各地考核。这些人必须一生中的都是没有污点,至少在道德上是没有污点的,而且随机分配,这样可以防止腐败的发生。”


李治嗯了一声,道:“这倒是一个好法子。”话虽如此,他的计划完全给韩艺大乱了,心里也没有底,目光扫视群臣,见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于是朗声道:“特派使说得不错,兴科举事关重大,不能过于激进,但慎重考虑,尔等回去之后,多想想,朕也得好生考虑一下。”


“陛下圣明。”


群臣齐声喊道。


第896章 退一步开阔天空


李治自始至终都未说出这一道奏章是谁上的,但是如今看来,也不像是韩艺上的,但大臣们都无暇思考这事,他们更多的是思考的科举,当然,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在思考这科举该如何改革,而是在思考兴科举会给他们带来的利弊。因此退朝之后,大臣们都是在议论纷纷。


如果从中国整个历史上来看,科举的出现,那是必然的,是不可阻挡的,就封建体质而言,要么就是九品中正制,要么你就科举,没有第三个选项。


但是如今是唐初,科考是隋朝才出现的,大家还都深受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因此对于科考,朝中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另外,唐朝的科举制度也是比较合理的,科目很多,而且鼓励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赋就是需要思想的开放,唐诗的璀璨,跟唐朝的科考也有莫大的关系,直到明朝的八股文,才将科举视为思想禁锢的工具,这其实是一种倒退。


李治虽然没有就此下以定论,但是他现在摆明要兴科举,要打破士族对于权力中心的垄断,问题是山东士族竟然全部支持科举,再加上民意也是如此,很多大臣也都明白,皇帝现在要改革,科举就是试金石,这是不可阻挡的,他们的思考渐渐从利弊转到如何让科举变得对自己有利。


其实兴科举,也符合韩艺的利益,因他也想借着科举,将自己的贤者六学发扬光大,没有什么比科举更适合推崇贤者六学了,因此他建议是更改科举的内容。


早朝过后,四大家族的人齐聚王家。


“看来韩艺已经洞悉了我们的用意。”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