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相公出京,朝堂一下子就显得空了许多。
此时皇太后身边多了一个人,自然也就十分惹眼了。何况贺卿不但跟着上朝,跟着议政,连夜里都跟着宿在乾光宫。
——张太后原本住在坤华宫就是权宜之计,只是之后事情繁多,一直没有提起移宫之事。掌权之后,索性搬到乾光宫照顾孩子,比住在坤华宫更名正言顺。
而今她倚重贺卿,朝夕不离,贺卿也就跟着住了进来。
这其实不太合乎规矩,但如今的局势如此,皇太后身边需要一个靠得住的人,因此除了几位御史上书弹劾之外,并没有朝臣对此表示反对。而那几封弹章,甚至没有送到张太后面前来。
大臣们并不赞成贺卿干预政事,却也没有将贺卿放在眼里。看在张太后的面子上,只要她安分一些,他们也不介意多出这么一个人。
然而贺卿这一次回来,注定不可能低调。
在她的参议之下,张太后下达了一系列的旨意,命令各地驻军前往西北增援。而其中一部分命令,实在是叫人摸不着头脑。
连东南和东北的jūn_duì ,她都调动了一些。
虽说如今西北的情况估计不容乐观,但对大楚来说,这样一场战争,还不到影响全国的程度。各地驻军平日里各有任务,怎么可能如此儿戏,随意调遣?
于是反对的声音一下子大了起来。就连几位出入中枢的重臣,对此也颇有微词。
虽然张太后暂时搁置了这部分奏折,却也不免对贺卿的做法生出几分怀疑,“朝臣们说得也有些道理,原本只是西北开战,如今这么一闹,倒是整个大楚都动起来了,实无必要。”
要知道大军出动,每一天耗费的都是钱粮。譬如从东南调遣一万jūn_duì 前往西北,这一路上的花费,足够在西北重新征召这么一支jūn_duì 了。何况千里迢迢疲师来援,战斗力也要大打折扣。万一再碰上士兵水土不服,说不定不等开战,就要折损一大批。
“娘娘所虑并非没有道理。不过娘娘想过没有,大楚承平多年,各地驻军早不是开国时的样子了。”贺卿分说道,“我听人说,各地驻军早已疏于训练,军备废弛,名存实亡了。他们如今非但不能守疆卫土,反而肆意横行、为祸乡里,谓之‘兵痞’。”
“竟是如此?”张太后显然从未听说过,不由十分吃惊。
贺卿苦笑,“何止。其间种种不法之事,不可胜数。纵然想要整顿,可有道是‘法不责众’,各地皆是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好的时机,根本无从下手。”
张太后这段时间接触了不少政事,也一直在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见识,闻言若有所思道,“你觉得眼下是个机会?”
“是。”贺卿点头,“如今朝堂内外人心惶惶,目光不是盯着江南就是看着西北,反倒不会有人注意这些。纵然我们调兵遣将,也只会被认为是妇道人家被吓坏了胡乱指挥,要做什么反倒更容易。”
这大楚江山是自家儿子的,张太后自然要替他守好。以她的见识,真要论起来,比起外地,她更恨内部那些不守规矩的蛀虫。吃着皇粮,却不思为国尽忠,简直不当人子!
因此听贺卿这么一说,她立刻道,“既然如此,那就按你的意思来,其他的哀家担着。”
不过,没过几日,西北又有新的消息传来,朝臣们便再顾不上贺卿这一点小事了。
铁狼族攻破了榆林关!
这个消息,就像是一柄锤子,重重地锤在了所有人的心口上。大楚占据广博的中原土地,周边雄关无数,每一个都建立在军事要地,易守难攻,能够轻易将强敌阻挡在关外,是所有人心目中最坚固的防线。
榆林关被打破,就像是在铁桶上凿出一个口子,意味着整个大楚不再是固若金汤。
关内地势平坦,骑兵长驱而入,可谓是如入无人之境。
这个消息被送来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宫中点起烛火,夤夜将部阁以上重臣都召集了过来,商议对策。但所有人进入咨平殿,听说此事之后,都立刻陷入沉默。
然后便是问罪。
榆林关乃是边境重镇,守备森严,怎么会那么轻易被攻破?众臣都认为其中必定有些缘故,需要立刻清查。
“荒谬!”贺卿终于忍不住开口斥责道,“这是火烧眉毛的大事,你们不思如何解决,反倒只想着追责问罪。等弄明白这些,只怕铁狼族的骑兵已经打到京城来了!届时在场诸位,谁也逃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