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穿越之海权时代> 第三百二十六章 差距巨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二十六章 差距巨大(2 / 2)

因此二人一路上都是跟着陈莽的jūn_duì 后面看陈莽攻城略地,华夏jūn_duì 表现出的纪律性,让二人叹为观止。一路行来,华夏jūn_duì 直到打过长江,威逼武关,二人也没有发现一起华夏jūn_duì 屠杀无辜百姓的恶事,反倒是华夏jūn_duì 一次次拿出自己的军粮救济他们发现的灾民。


甚至为了救济灾民,华夏jūn_duì 宁愿放慢进军的步伐,以确保jūn_duì 过去的地方不会有一个人,因为吃不上饭饿死路边。


这样的jūn_duì 二人别说没见过,就是听都没有听说过,难道他们不知道兵贵神速吗?这样为了百姓贻误战机,不怕给敌方创造击败自己的机会吗?


二人根本就没有想过,华夏上下根本就没把满清看做对手,对于华夏jūn_duì 来说,战争是次要的,稳定一地的社会,保证社会不会出现动乱,才是他们最主要的精力。


因为在战场上,满清与华夏jūn_duì 相比完全是两个时代的jūn_duì ,如果非要做个比较,那就是八里桥时代的英法联军水平去打还赶不上僧格林沁jūn_duì 水平的jūn_duì ,只要开战就是一边倒的屠杀。


这就是刚开战的时候,满清jūn_duì 还能有几次像样的抵抗,到了后来只要望见华夏jūn_duì 的影子就会望风而逃,一方面是满清朝廷希望拉长华夏jūn_duì 的补给线,另一方面也是真的实在打不过。


二人在满清将兵力集中在关中各个关口,准备与华夏进行决一死战的时候,返回了长安。对于二人的回来,康熙似乎看到了绝望中的一道曙光。


整个朝堂上下都认为陈廷敬不可能再回来,随着山西落入郑氏的手中,那就更加的不可能,没想到在满清穷途末路的时刻,不但陈廷敬回来了,还将张英也带了回来。


康熙第一时间接见了两人,二人也是好几年没有见到康熙,发现才三十多岁的康熙头发已经花白,这让两人忽然想起传说中的崇祯皇帝。


眼前的康熙与当年的崇祯何其相似,就是不知道康熙有没有‘君王死社稷’的勇气,看着消瘦的皇帝,两人赶紧跪地行礼:“臣陈廷敬、张英叩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两位爱卿快请起!来人赐座!”


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收拢人心,而不是摆所谓的帝王威严,这一点上天子聪颖的康熙非常清楚。


“谢陛下!”


等两人坐下后,康熙迫不及待地问道:“两位爱卿从郑氏那边回来,可有郑氏的最新消息?”


“陛下!实不相瞒!一年前开战的时候,我们二人就被郑氏放了回来,可是我二人并没有第一时间回来,不是不想回来,而是想在暗中观察一下郑氏的破绽。”陈廷敬首先说道。


康熙这个时候也没有心思计较二人为何没有第一时间回来的原因了,而是继续追问道:“你们可有什么发现?”


“虽然话很不好听,但是臣还是要说,我大清根本不是郑氏的对手,无论从国力,还是从jūn_duì 的强弱对比,我大清都差距巨大。


更别说在民心向背上,由于郑氏的宣传,华夏百姓早已将我大清的官兵当成了屠夫,只要郑氏jūn_duì 开到,百姓都是夹道欢迎,主动帮助郑氏jūn_duì 运送军资,提供大清jūn_duì 的信息。


可以说我大清在道义上、军事上、政治上全输了,输的非常的彻底。想要在军事上重新复刻当年睿亲王入关时的盛景恐怕已经不现实了。


不过臣等在承天府多次听郑氏之臣字里行间透露过,他们从来没有将我们当成敌人,现在对我们发动战争是觉得我大清担负不起管理这个国家的重任。


尤其是他们的内阁大臣陈永华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大清入关四十多年,没有一年不在打仗,百姓早已厌倦了战争,然而却始终无法摆脱战争对百姓的伤害。


老百姓对于谁当皇帝并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有衣穿,可是当百姓发现我大清入了关当了皇帝,他们的生活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的困难了。


这才是天下始终动荡的根本原因,天下一直动荡不安,才给了野心者机会,这一点上朝廷上下可有反思?


臣知道这些话犯忌讳,肯定会有许多人攻讦臣,认为臣是在诋毁大清、诋毁陛下,然而朝廷如今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再不溯本清源,大清灭亡就在眼前了。”


这些话,换了开战之前陈廷敬打死都不会说,因为只要他敢说这样的话,等待他的绝对是满清的屠刀,满清朝廷杀人可从来不会犹豫。


可是这个时候,满清已经处在灭亡的边缘,连命都快没有了,还会在乎说这么几句刺耳的话,康熙听完陈廷敬这番话,叹了口气说道:“陈爱卿!现在说这些已经为时已晚,就算朝廷改弦更张,也是大厦将倾难以收拾了。眼下可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郑氏停下战争的脚步,就算是让我大清重新回到关外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无论如何朕都无法接受成为亡国之君,朕少年登基,亲政之后三藩已是尾大不掉,让朕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削藩竟然激起了天下这么多人的同时反抗。


在这一点上你说的是对的,大清在入关之后,确实做得不够好,至少在南方做得不够好,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事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就算是朕有心改变,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了的,不说满蒙亲贵的反对,就是那些关外入关时就跟着的汉臣也不会答应。”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