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来的人是陆益之, 崔邺进院子时,见院子里静悄悄的。
家里好似没有人,阿武回来送东西, 见他招呼:“五哥来了?阿姐他们在稻田里。”
崔邺问:“陆家人呢?”
阿武哦了声, 说:“你说陆三郎, 他也去渠池了, 说是有事请教阿姐。”
崔邺沉思着,并不说话, 两手背在身后, 跟在他身后,问:“你阿姐今日做什么了?”
阿武和他骄傲的说:“阿姐的麦已经栽种好了, 稻结穗了, 她去田里看稻了。这几日池里的莲蓬都冒头了。阿姐说中秋的时候应该能赏景。”
崔邺听的脸上都是笑意,远远能望见她戴着草帽站在田埂上伸手指着远处, 身边的陆益之一身鸦青的长衫站在她身侧。
他慢慢踱步过去,谢奚听到动静回头看见他,脸上那一刹那都是笑意, 问:“你不是说你这几天忙吗?”
崔邺并不喧兵夺主, 只说:“现在没什么事了。”
谢奚也不和他客气, 扭头继续和陆益之说:“今年怕是没什么成果,我很难给你可靠的承诺。试验就是这样。我建议你去其他田庄请教老农, 他们任何一个人比我的经验都丰富。”
陆益之谦逊的说:“雀奴不必这样谦逊,我本也是私下一问,粮种是国之根本。是我冒昧。”
谢奚一直试图将他当成一个成年人,但是他太小了,只比小谢奚大一岁,也不过是十七岁的青春少年。
她已经毫无保留的给他介绍了她的稻田, 至于渠池边的芸薹,他们都不认识,说了也白说。
要过了八月油菜花开了以后,才能说清楚。
陆益之像是不甘心似的,一直转头看着她。之前的长安城里诗酒雅趣盛行,年轻学子们狎妓、开诗会,斗诗斗酒。文风盛行华丽。
小娘子们也会参与进来,女子诗词多是瑰丽委婉,陈于敏在诗词一道上和他较量过,在长安城里有了盛名。
从前他以为天下闺秀当如陈家女那般。
可是后来,他知道了谢家女,谢家一介商贾,始终被家里轻视。
他对她从起初全是好奇,后来变得想接近,到现在满是钦佩。
这世间没有一个女子如她一般。
他敢肯定,她的才学在他之上,而且她极瞧不上拨诗弄词的富家子弟,也瞧不上那些华丽的空头诗,她的檄文堪比老辣的御史笔墨,连祖父都自叹不如。
她一心铺在田庄,种的一茬新鲜的水果,就成了今夏长安城里千金难买的紧俏货。
她这个人,行动自由,完全不受女子身份的拘束,简直像谜一样。
谢奚不清楚这个高中生弟弟思绪已经这么复杂了,吩咐阿武:“去备礼。不懂的问鲁伯。”
扭头和陆益之说:“替我和陆家各位长辈问安,到时候我一定去。”
陆益之本来不用走这一趟,祖父提了一句,他偏偏就巴巴的来了。
崔邺蹲在稻田边伸手看着穗子,刚结穗的稻,植株粗壮健康。其他的他也不懂,等谢奚说完,他才回头看了眼陆益之,没想到陆益之也在看着他,
陆益之问:“倒是经常遇见你。”
崔邺四两拨千斤:“这批稻种是我在南地寻来的,总要看看效果。北地种稻本就不易。”
他只字不提谢奚,只说种稻,陆益之无话可说。
谢奚随口说:“这一茬本就是抢种,无霜期生长周期就这么长,温度要求高。新稻种还是继续寻找。”
崔邺:“今秋大概能寻到不少,今年年景不错。”
他从从前的高知精英,已经下沉到了基层,会体恤农人,成了一个走南闯北的精明商人。
谢奚见他不讲究的蹲在田埂边检查稻子生长情况。想想就觉得有些搞笑。
阿武的动作很快,准备了些西瓜和吴媪烤的面包,应季的水果。
等他们从田埂上回来,阿武已经准备妥当,谢家人俨然一副谢客的架势。
陆益之的随从跟在他身后,接了礼物,谢奚客气的说:“我家里家长不在,宴客那日,我会随我姑姑一起去的。”
陆老太太大寿,居然特意来请她。
陆益之深深的看着她:“雀奴想得周到,但也不必太过谨慎。我到时在家恭候雀奴。”
谢奚送他到了路口,陆益之上马车前,和她承诺:“雀奴,我陆益之是守约重诺的人,不论谢家如何,我都不会毁约。”
谢奚听的哀叹:你别,你换个人吧,迷恋姐姐,不会有结果的。
她脸上带笑,心里吐槽。送走陆益之后一个人独自往回走,崔邺就坐在院子里的躺椅上,看着阿武生火烤羊肉。
太阳已经昏黄,后院的羊圈里传来狗吠声,乡下的生活就是这样,好像做什么都慢悠悠的。
崔邺见她回来也不问,阿武被他哄骗的在院子里准备bbq,简易搭建了一个烤炉,崔邺见她站在那里,拍拍身边的躺椅,催说:“坐下。”
谢奚看他一眼,问:“你怎么又来了?我怎么感觉你并不忙啊。”
崔邺懒懒的说:“你这两把躺椅可太得我的心了。”
阿武骄傲说:“阿爷也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