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浚让我在宫里待着, 我除了不喜欢听人发号施令, 其实也并不觉得这事有什么不妥。
祖父教给我的本事,大多是些计谋和鸡鸣狗盗之类难上台面的,指挥千军万马大战或者守城这样的事, 着实不是我的长项。且就算雒阳的城墙被攻破, 王霄和谢浚也已经有了退回宫城的对策。秦王的大军明日就能来到, 靠着宫城的抵挡, 应该撑得住。
当然,世事无绝对,总有万一。若是王霄和谢浚连退到宫城也抵挡不住,可见他们本是庸才中的庸才,就算我出手也无济于事。
这几日我睡得着实不够,正想找个地方好好睡一觉, 既然谢浚把我安排到董贵嫔的宫里,我求之不得。
于是,我跟着两个内侍乘着马车入宫去。
董贵嫔和秦王一样, 总传出身体不好的消息, 让人觉得命在旦夕。
然而多年过去,那些拿他们mǔ_zǐ 打主意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 这两人仍好好地活着,可谓奇观。
自从沈太后去世,皇宫里日子过得最好的先帝妃嫔,就是她。
说来,这都是托了秦王的福。
从文皇帝到现在的赵王, 每一个掌权之人,都恨不得立即杀了秦王。
然而他们不能。
于是事情就变得十分有意思。董贵嫔在宫中,似质子一般受人监视,却从来不会受委屈。作为秦王的母亲,她一直以来享受着各路当权者的供奉,自沈太后离世,皇帝出逃,她便不用向任何人行礼,在这皇宫之中,俨然成了那地位最高的人。
我跟着内侍来到董贵嫔宫中的时候,她仍然像上次见到时一样,坐在佛龛前,专心念经。
不过佛龛前供着的牌位,除了庐陵王之外,又多了两个。我看去,其中一个,是都安乡侯董禄的。
这事我在辽东的时候听冯旦提过。就在去年,董禄病重去世了,朝廷曾想将侯国撤掉,但赵王仍想着拉拢秦王,将此事拦了下来。
而另一牌位上面,没有写字,空空如也,却不知是谁。
好一会,董贵嫔念经念完了一段,转过头来。
我上前行礼:“拜见贵嫔。”
她看着我,点了点头:“是你。”
常年服侍她的老宫人上前,将她搀起,慢慢走到榻上坐下。
“昨日谢长史来过,说是你帮着北军,拿下了宫城?”她说。
我答道:“正是。”
董贵嫔道:“赵王原本可将老妇拿来要挟,却未见有人上门。昨日听到宫变的消息之时,北军已经拿下了太极宫,想来,也是你救下了老妇这命。”
我谦虚道:“这都是北军将士神勇之功。”
“怪不得子启总这般信任你,频频托以要事。”董贵嫔神色淡淡,“你确是才能卓著之人。”
“贵嫔过誉。”
她对我一向不冷不热,这一番言语,已经颇让我受宠若惊。
“贵嫔。”这时,一个内侍从外面匆匆走进来,向她道,“小人奉贵嫔之命,到宫外打听,诸侯的兵马当下已经在城外聚集了十万有余。”
董贵嫔颔首:“赵王那边如何了?”
“赵王等人仍在太极宫收押着,北军将城中搜捕党羽,也全都关到了太极宫里。”
此事,我听王霄和谢浚商议过。
这是谢浚的主意,太极宫虽然被烧塌了几处门口,但高墙仍在,用来充作临时的监狱,是再好不过。王霄觉得太极宫是皇帝起居之所,以为不妥,但谢浚最终还是说服了他。赵王这一干人等,是拿捏城外诸侯兵马的筹码,那些人聚集着,至今不敢攻城,便是忌惮这些人质的缘故。
董贵嫔对此事未予置评,道:“还有旁事么?”
“还有一事。”那内侍的神色有些不安,道,“小人听北军的将士议论,他们在雒阳搜捕赵王世子,至今仍未找到,恐怕这王世子不在城中。”
“哦?”董贵嫔听得这话,原本闭目养神的眼睛,微微睁开。
我亦是诧异。
此事,我先前不曾得知,若是真的,那么确是一件大事。
赵王和王后如今都被囚禁在了宫城里,如果加上王世子,赵国的兵马便是群龙无首。但这王世子若不在城中,事情则全然不一样了。他可接过赵王的大任,召集诸侯攻城。如果谢浚和王霄杀了赵王等人,那么王世子可接任赵王;如果没有杀,那么城破之后便可将赵王等人救下。这般买卖,怎么算也不愧。
当然,此事非心肠冷硬不可为,但在生性凉薄的皇家宗室之中,历来丝毫不罕见。
董贵嫔显然也是想到了这般可能,道:“此事确实么?”
“尚不知晓。”那内侍道。
旁边的老宫人道:“贵嫔,是否将谢长史召来问一问。”
董贵嫔沉吟片刻,摇头,神色已经恢复了淡然。
“他此时必是忙碌,莫扰他。不过少了个王世子,翻不了天。”她说罢,对那内侍道,“外边的事,你再去打听,若有甚变化,速来告知。”
那内侍应一声,转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