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说大皇子和崔氏和离这件事,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相信,就是那些大户人家和离都是极少的,更何况皇室?
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可是随时后来的消息,崔家没有人出来反驳,大皇子在家闭门思过,甚至安排礼部的人去给大皇子上课。
如此一来消息是瞒不住了,而且大家也都相信了,这件事是真的。
而且仔细想来,大皇子算是被和离的,恐怕也是古往今来唯一一个被和离的皇子了。
大皇子以另一种形式忽然被所有人都知道了。
哪怕追随大皇子的人,在知道事情经过后,心都有说不出的惆怅,他们都期待着大皇子的嫡子出生,哪怕是嫡女也可以啊,这样一来大皇子就占了优势,如今……对视一眼,再想想二皇子的情况。
这些人忽然意识到一件事,好像不知不觉,在他们心最不可能继承皇位的燕王,反而成了最有可能的?
仔细算来,除了一直传言燕王身体不好外,燕王并无太大的问题?
喜怒无常?
燕王是喜欢发脾气,冷着脸,可是他也没有随便要人命?更没有什么让人无法接受的怪癖?
不纳妾?
这个算不上人品的问题。
不仅如此,燕王还是皇后嫡出,如今宣帝的后宫虽然有旁的嫔妃,可是逢年过节能在宣帝身边的也就是皇后,那些嫔妃连出席宴会的资格都没有,而且宫也再没有进过新人。
这些人心寻思了一下,怎么都觉得燕王才是最有可能的,投靠二皇子?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和二皇子的人一直都有摩擦,牵扯的不仅有利益冲突,还有人命在里面,更何况就算他们投靠了二皇子,二皇子也有自己的亲信,他们过去也没有什么位置了。
除此之外,消息灵通些的都知道,二皇子怕是无法有后嗣,不孝有无后为大,这对想要争夺储位的人是致命。
最重要的是燕王是皇后所出的嫡子,如果他登基的话,也能保全大皇子,要是让二皇子登基,作为长子的大皇子,怕就没有活路了。
这些人觉得哪怕他们要投靠旁人,也需要为大皇子考虑的,这样说出去对他们的名声也好一些。
只是这些人不知道的是,二皇子下的人也动了心思想要另立炉灶了,二皇子想要子嗣,行事越发荒诞了。
二皇子妃整日求神拜佛,不管什么样子的偏方只要听说有用,就不断地去尝试,喝符水这些都是最轻的。
而二皇子让下人去寻好生养的姑娘和妇人,甚至抬了村妇回府。
如此一来,着实让下属有些无法接受。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二皇子喜怒无常,甚至觉得有人看他的眼神不对,就让侍卫把人拖下去打,最主要的是那人并非二皇子府的下人,而是投靠过来的谋士,虽然被劝住,二皇子冷静下来后,也赏了不少东西过去只当赔礼,可是这样的行为对于投靠二皇子的人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对于投靠二皇子的人来说,他们是为了施展抱负,是为了前程,而非给人当奴才。
读书人自有傲气。
更早从二皇子身边脱身的反而是世家或者官宦出身的子弟,他们从没有明确投靠的意思,不过是在一定程度的偏向,毕竟和大皇子比起来,当时更多人看好二皇子,那时候二皇子也表现的温尔雅。
这些人当初就看不上大皇子,如今更看不上了,特别是现在有了更好的选择,燕王。
当初投靠了大皇子和二皇子的人,不约而同地向着燕王示好。
与此同时,宣帝忽然发现,当他罚了长子后,朝堂上的争吵反而少了,办事的速度也高了不少,不变的还是顾言景。
顾言景站在二皇子的身后,面无表情地好像在发呆一样。
等下朝后,宣帝就叫着二皇子和顾言景一起去御书房了,一并前去的还有几位尚书。
宣帝皱眉问道:“这件事……”
就在宣帝要说话的时候,外面忽然有侍卫求见。
若是没有要紧的事情,不会有人在这个时候打扰宣帝的。
宣帝看了眼身边的大太监,那太监躬身出去,很快就回来了,说道:“回陛下的话,有人告御状。”
宫门口有个登闻鼓,如果有不平事,可以直接越过官员来告御状,只是付出的代价也很高,要先杖二十,若是诬告的话,不仅要斩立决,还要牵扯到家人。
在最早的时候,并不是杖责,而是滚钉板,后来先帝觉得这般太过残忍,才改成了杖责,不过原来诬告的话,只有告状的人判斩立决,而如今虽然不是诛九族,像是父母妻子这类的都是要被牵连的。
所以在先帝的时候,登闻鼓反而一次都没有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