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天明入朝, 皇帝端坐在金銮殿宝座上,文官居左,武官居右,一片肃穆之气。
司礼监当班太监察言观色,看出皇帝今日精神不振,八成是昨夜七夕宫宴喝大了,下面百官也有不少萎靡困顿的, 想必也是酒劲儿没过去。
“有本出班早奏, 无本卷帘退朝!”
他气沉丹田地喊出这句话, 上半句声音小且短促,下半句“退朝”二字,声音洪亮余韵悠长。
能站在朝堂上的大臣哪个不是活成精的人上人,只要不傻都能明白这太监的暗示:今日丫们最好闭嘴不要奏本,没见皇上困着呢。
言事御史刘中元出列, 恭身道:“臣有本要奏。”
瞧瞧,总有不开眼的, 白瞎了咱家的好意了,司礼太监在心里默默地翻了个白眼, 前去将刘御史的奏本取来呈给皇帝。
底下群臣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 心说今天不知道是哪个冤大头要倒霉,这刘御史怼起人来那是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毫无规律可循。
百官虽然烦他,偏偏此人是个君子,一心为朝堂社稷, 从不背后捅刀子,都是当面说你坏话,让你下不来台。
有一次这家伙跟国舅爷杠上了,连续几日上本参奏,弄得皇后在后宫都知道有人参她弟弟,夫妻置气。
皇帝气得大骂刘御史是个二愣子,但是却没有处分他,百官从此明白了皇上颇为倚重他,只好夹起尾巴做官,属实让人无奈。
太监猜对了,皇帝昨夜心情好,喝得宿醉,真的有些头晕,不过他还是拿起折子象征性翻开了一下。
这位真龙天子的眼睛,八成是最近被常凤卿那一笔端庄大气的楷书养得刁了,只一眼就觉得小字密密麻麻看得脑壳痛,便将那折子放在一边道:“刘爱卿说说吧。”
“启奏陛下,”刘御史出来,站在文武百官中间,开始了滔滔不绝的演说,今日的批判对象是——礼部尚书赵甲仁。
在人群中垂手站立的赵甲仁,听到自己的名字明显一愣,顾不上想其他,忙竖起耳朵听着刘中元的话。
“……致使两人落水,现场一片混乱,处处拥挤不堪,却无人疏导。本该是举国欢庆的欢喜盛事,却毫无章法,有损我朝威仪,此事皆因礼部尚书赵甲仁办差不力所起,臣恳请陛下秉公处理!”
刘御史中气十足地说完了,赵甲仁收到周围许多同情的目光。
不等皇上召唤,赵甲仁连忙出列,跪在中间叩首道:“皇上明鉴,此事虽是礼部督办,但是具体事务却是由各部门承办的,刘御史方才所言提及的现场秩序维持之事,乃是由京兆尹衙门负责的。”
言下之意,维持纪律这事和我没关系,他说完擦了擦汗,跪着不敢起身。
京兆尹乃是盛阳城的行政主官,眼瞅着赵尚书把这皮球传给了自己,只好硬着头皮也出列“扑通”跪下:“皇上明鉴,此事皇上命礼部统筹协调,我部配合协办,京兆尹衙门一直严格执行礼部的活动计划,赵大人怎么吩咐的,下官便是如何干的,绝不敢越级自作主张。”
言下之意,我就是干活的,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干,事情最后没干好,那也不能怨我,我的执行力没有一点问题。
皇上看了看下面三位臣工,喝了一口浓茶让自己清醒,又将刘中元的折子拿起来细细地看了一遍,心中便明白了此事原委。
赵甲仁初任礼部尚书,没有组织大型庆典的经验,策划中确实有疏漏,此人清高,极为爱惜官声,从来不屑拉帮结派之事,为官从政颇有能力,是个能干事的好官。
京兆尹是个木讷地老实人,主上荫官,办事能力欠缺,只会依葫芦画瓢儿,指望他举一反三简直痴人说梦。
但正因为他是这样的一根筋,天子之城交给他皇家才能放心,只认得皇帝,肚子里没有小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