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第一时间将内厂军情司送来的情报发往山东,命山东诸将做好应战准备。除了秦拱明部驻守德州外,高杰率领数万精兵进抵临清州。而一度驻扎在登莱的神策军诸营也提兵北上,驻防乐陵、海丰一线。可以说整个山东北部被明军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便是一只苍蝇也飞不进来。便说神策军诸营,他们原本是供登莱巡抚张肯堂调遣的。但因为现在登莱水师还未成规模,无法从海上给予清军打击,故而他们还是选择增援乐陵、海丰,确保清军无机可乘。其中陈留统领的天骑营、沈复统领的勇武营驻扎在乐陵,玄武营、骁果营则驻扎在海丰。刘三水作为玄武营的一名士兵自然是跟随jūn_duì 前往海丰驻防。在他看来海丰当然不算大城,但一些基本的设施都是齐全的。当兵打仗天经地义,何况打的还是鞑子。袍泽们都没有怨言,刘三水自然也不会有。玄武营的高层将领有较大的变化,现在的营总是一位叫做韩渠的将军。别看这位韩将军只有三十来岁,可精通兵法,排兵布阵也很有心得。而且他与骁果营的营总孙安年还曾经一起做过天子的近侍,由二人配合防守海丰城是再合适不过了。海丰城外十里有十几座棱堡,棱堡之间用战壕连接。这是海丰城的第一条防线,必须严防死守。韩渠和孙安年一番商议后决定派出近半的兵力驻防在这一线。玄武营是步兵营,骁果营却是炮兵营。步炮结合是圣天子一直强调的主体战术。只是把笨重的八磅炮、十二磅炮挪到棱堡中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孙安年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指挥士兵们完成了这一任务。虽说圣上和兵部十分推崇棱堡,但毕竟大伙儿此先从未在此据守过,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打鼓的。好在他们的这一紧张情绪没有持续多久,就彻底消失了。因为圣上率亲卫诸营亲自驾临山东指挥大战。天子御驾亲征这种事情在大明的历史上并不罕见。太祖、成祖且不说,便是英宗、武宗也有过御驾亲征的经历。只是在文官势力膨胀之后,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尤其是兵权,士大夫们以各种理由阻止皇帝亲征。这在太平年间自然也是说的过去的。毕竟地方边关的一些小摩擦不需要天子亲自出面解决。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文官们表示皇帝您只要垂拱而治天下就能安定了。可是事实却是完全相反的。皇帝失去兵权成为了傀儡,成为了坐在紫禁城中的一个符号和象征。便说崇祯皇帝,杀臣僚如屠狗,可政令一样出不了北京城。尤其是地方军阀,如辽镇祖大寿等等更是对朝廷阳奉阴违。归根到底是朝廷的体制出现了问题。而自当今圣上登基后,除奸佞、练新军,一副欣欣向荣之势。那些图谋不轨的卑鄙小人被天子一一铲除,心怀叵测的军阀也被一一诛杀。这种情况下,天子个人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当然,朱慈烺提出御驾亲征时朝野上下同样是一片哗然。包括大小九卿、科道言官内的大部分臣僚都提出了反对。他们劝阻天子的理由还是那老一套的东西,什么陛下是九五至尊,一人身系天下万民安危,不可以身犯险云云。这种话糊弄糊弄崇祯可能还行,但要想糊弄朱慈烺是不可能的。朱慈烺在朝会上当即表示,东虏与大明在山东的这次大战会决定双方未来几年的攻守之势,不容有失。如果大明丢掉了山东那就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只能一味的被动挨打。这是朱慈烺不愿意看到的。换句话说如果大明最终亡了,那朱慈烺除了学崇祯一死了之外也没有别的选择。所以这一仗绝不能输。天子本人亲征山东并不会给山东明军的即战力带去太大的变化,却可以极大的振奋军心、鼓舞士气。毕竟在这个时代,在普通人心目中天子就是圣人,就是神。尤其是神策军,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天子亲军创立的。在他们心目中天子绝对是不可仰视的存在。如果天子真的御驾亲征,来到山东指挥作战,所有明军将士势必会奋勇杀敌以报君王。在这件事上朱慈烺不准备妥协。他安排路振飞在朝堂之上和他一唱一和。如此一来,反对的声音被压下去不少。加上朱慈烺登基一年以来积攒的绝对威望,使得他能够强势的把圣旨颁布下去。那些大小九卿、科道言官也算看明白了,天子是执意要御驾亲征啊。连兵部尚书都表示赞同,这个时候和天子唱反调绝不是什么好事。其结果很可能是被廷杖一通,还影响不了最终的结果。既如此,还不如选择顺从。天子亲征绝对是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按照祖宗旧制上直亲卫、京营必须随君伴驾。而到了如今卫所制名存实亡,京营也被废除。伴驾护卫的便成了神策军。除了驻防山东与湖广的神策军,留守南京的还有十五营,近三万人。天子将这三万人全部抽调,伴驾亲征。而这支jūn_duì 的副帅便是指挥使赵信主帅是朱慈烺。因为没有带太多辎重的缘故,这支jūn_duì 在离开南京后一路北上,用了没有多长时间便抵达了山东境内。天子移驾济南府,在府城驻跸。三万余人的神策军将济南城围了个水泄不通。高杰、秦拱明等将领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济南府见驾。朱慈烺在临时行宫中接见了他们说了一些勉励的话,并允诺山东大战只要取胜就会给予全军上下丰厚的奖赏。一众将领纷纷跪倒在地山呼陛下英明,气氛十分热烈。对朱慈烺来说御驾亲征是思忖再三做出的决定,他不是不明白此行的凶险。但既然迟早要面对,还不如早些对决的好。此战关乎大明国运,必须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