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穿越之清河地主gl> ☆、纪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纪娘(2 / 2)

次子夏罗绸虽然没有考科举的心思,可他也有雄心,想在城里开一家药材铺营生。于是他很小便在城里的药材铺当学徒,一年也就回来一两回。


长子次子都不沾农务,如此能帮着干活的便只有夏纪娘。好在夏纪娘从小便能吃苦耐劳,也从不埋怨,手脚勤快倒让人无可挑剔。


只是这样的好女子在本朝“重利”的风气下,却迟迟找不到一户好人家——女子若想嫁得好,就得备丰厚的嫁妆!有的人嫁女儿,差些弄得倾家荡产,除了资装钱以外还有田产几百亩。


夏纪娘及笄后,夏家也准备给她说亲了,只是夏家拿不出那么多嫁妆。夏二和夏三又总是占夏大的便宜,便怂恿夏老翁别为了她的嫁妆而苦了一家人。更何况若是没了手脚勤快的夏纪娘,他们家的孩子岂不得干更多的活了?


于是,这三年来夏纪娘的爹都让她在家中帮忙干活,以多攒些钱。虽然攒不了多少,可是也总比只有村里的鳏夫或是想找续弦的男人愿意娶她要来的好。


“可是攒够钱了?”李大娘问道。


夏纪娘怔了一下,旋即低下头去,而后又摇头。


李大娘瞪大了眼睛:“都三年了,还未攒够?再过一年,你可就二十了!”


“前些日子倒是攒够了,只是,阿翁病了,爹便把钱拿去给阿翁治病了。爹说,让我再等一年,他来想法子。”


李大娘气得七窍生烟:“你祖父病了,治病的钱想必又是从你们长房拿吧?你二叔、三叔那两家就没出?”


“阿爹是长子……”


“那朝廷的律法还说分家得均分呢,你祖父可曾将你爹和他们公平对待了?!”


夏纪娘不想谈这些家里的长短,问起了李大娘何时犁田。李大娘又气又心疼她,见她不愿意说下去,便也顺了她的意,道:“还要过两日,等驴哥儿犁完了田,才能把牛和犁借我。”


“驴哥儿?”夏纪娘觉得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三年前她未曾听说过。


李大娘笑道:“哦,就是和我这有着一片竹林相隔的那家,他叫张鹤,小名驴儿。”


说起了张鹤,李大娘的眉眼都柔情了起来,她道:“说来驴哥儿也是个命苦的,虽然祖上当官,家中有钱又有田,可他是个庶出的。其父死后,兄长欺负他,只给他分了百亩荒地、一间破宅院和一头老牛。仆役也没有一个,带着弟弟来这儿,苦哈哈地来我这儿讨住。好在他能吃苦,这一年倒是撑了过来。”


“便是我过来时那家墙有七八尺高的宅院?难怪我看着有些不对劲,三年前那儿可还破旧得很。”夏纪娘道。


“可不是嘛!大家总以为那儿没人住了,张秉那两家也仗着自己是驴哥儿的堂叔父,把那儿当成了堆杂物的。驴哥儿可是花了半年多才把那儿修葺好的。”


李大娘越说越远,夏纪娘认不得那些人,倒也没怎么留意了。李大娘看了一眼外头的杆影,影子已经倾斜了一些。她一拍大腿,道:“哎呀,都这个时候了,得去把剩下的草给拔了。”


夏纪娘跟着她起身,道:“我帮姨母。”


李大娘忙按住她:“行了,从你们六家桥村赶来这儿三十多里路,你这都赶路赶了大半天了吧,好好歇着,明儿再跟我下地。”


夏纪娘笑道:“村里的赵大叔顺路,用牛车送了我十几里,所以不累。”


她一笑,便眉眼弯弯的让人不忍拒绝。李大娘便道:“这样吧,你到屋后的清河里捞两条鱼,晚些时候我们吃鱼。若是我还未回来,你便先帮我烧着柴火做菜如何?”


这两件事对于夏纪娘而言都不是什么难事,便应下了。


作者有话要说: 开新文啦??ヽ(°▽°)ノ?


俩个主角的视角都有,所以是互攻~


鉴于有读者总是质疑几十亩地会穷的问题,方便面特意回来科普一下。


1、首先唐宋时期一亩地约等于0.87亩现代的地。


2、唐宋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亩产平均在2石(118公斤),有些地方甚至只有1石(59公斤),3石也有,但只是江南少数地方。


3、唐朝的丁分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的事情就不说了,宋代不抑兼并,所以雇佣制度的发展只要初高中历史有认真学习应该就不会忘记。


4、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一州之地大约只有三四万户,十几万口(口指的是男性)人,所以地广人稀,一户拥有几十亩地一点也不奇怪。


5、宋代分户等,乡村五个户等,城市十个户等,以经济情况来划分,就以土地来说,50~70亩只能算是自耕农;20~50亩地的是半自耕农,属于四等户;20亩以下的属于五等户,为了谋生只能沦为佃客;


6、那时代苛捐杂税众多,正税一种,杂税十几种,为了逃避赋税,也使得依附官户的佃客越来越多。


7、宋代厚嫁之风盛行,富贵人家女儿嫁妆至少几百贯钱,还有随嫁的房产田产等。


8、以上科普的知识并非胡编乱造,有资料为证。


相关资料请翻阅《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婚嫁篇、《宋代雇工问题》、《宋代农民负担问题》、《宋代田制思想》、《关于宋代形势户问题》、《宋代封建租佃制的发展》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