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农妇山泉有点田> 第73章 订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3章 订亲(2 / 2)

于是大家又开始猜测,不知他们什么时候成亲。毕竟周敏和石头的年纪都不算小,婚事既然定下,肯定不会拖太久。


这倒不是村里人都闲得无聊,毕竟婚丧嫁娶本来就是一辈子的大事,自然也备受关注。尤其齐家今时不同往日,成亲的时候肯定会大操大办,热闹非凡,自然也就成了村里所有人都盼着的大喜事。


谁让这个时代的娱乐活动实在是太少了呢?


九叔公请人卜期,很快就有了结果。因为安家两位老人才去世不久,虽说按照礼制外孙只需服丧三月,并不受影响,但婚期最终还是没有定在年内,而是挑了明年的二月初二,正好是龙抬头的日子。


听到这个结果,一心期待着腊月成婚的石头不由大为失望。


不过这种事,他的意见完全可以忽略。


婚期定下之后,安氏就又从小楼搬出来了,在齐家内部,大家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是怎么样,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外人看着,也没人说什么。


反正在村里,也很难遵守什么婚前不宜见面的规矩,毕竟无论男女几乎都要出门干活儿,难免碰见。而且在农村,婚事定下之后,农忙时互相走动帮忙干活也很正常。何况齐家的情况特殊,也实在不需要避讳。


周敏也真切的感觉到,之前的确是自己想得太多了,实际上周围的人对这件事的接受能力远比自己想的要高。无论家里人还是外面的,都对她这一次的身份转变没有任何不接受。


而且估计是因为有些顾忌,所以就算消息传出去,似乎也没人会就这件事打趣她。偶尔提起,也都只是说一声恭喜。


所以许多事也许根本没有那么难,需要克服的反而只有自己心理上的担忧,实际上去做,会发现顺利得不可思议。


不过,要说一点变化都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


最大的不同,在于周敏要开始绣嫁妆了。虽然她的手艺大家都知道,没人指望她能自己做出一套嫁衣,唐一彦和邱玹已经说定了,会以娘家人的身份替她准备这些东西,但周敏多少需要自己做一点东西,在婚后敬茶的时候作为礼物送出去。这个必须要她自己来做,才有诚意。


周敏咨询了一下,才发现其他女孩子们多半做的都是鞋子。但是这对她来说难度实在是太大,只能放弃。最后周敏决定做个钱袋,这东西以前大家都用不上,但现在日子好过了,每个人身上多少都有些银钱,也的确需要钱袋来装。


布料就用阿香亲手织的花缎,上面本来就有花样和颜色,她只需要裁下来缝好就可以,最多设计一下款式,动手的难度不大。


不过这个东西倒是不需要着急,慢慢做就可以了,所以周敏从阿香那里挑了一匹布之后,就暂时搁在了书房里,没急着动手。定亲的事虽说进行得很顺利,但也忙了小半个月,弄完之后就已经九月了。


她之前跟唐一彦说好要商量一下迎接几位大儒的事,却是不能再耽搁下去。毕竟其中住得最近的那位,最迟十月份也能到。在那之前,必须要将章程弄出来。


周敏将自己的计划完善之后,才跟石头一起去找唐一彦和邱玹商量。


大抵是因为订了亲,石头现在的精神风貌远非从前可比,对唐一彦和邱玹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坐在一起,都能够感觉到气氛变得和谐了许多。


“还没恭喜你们,终成眷属。”唐一彦可不像别人,不会用这件事来打趣周敏。尤其是中秋回来时,周敏分明还在犹豫之中,结果没过几天,就开始进入订婚的流程了,这态度转得太快,他当然要揶揄一番。


不过周敏的心态也已经完全调整好了,所以面对他的调侃根本不以为意,谈笑自如的接下了,“这话留着成亲的时候再说吧。”


唐一彦眉一挑,“好吧,那就说正事。你上回说的那个什么计划,已经弄好了?”


“什么计划?”邱玹问。


唐一彦听见这个问题,连忙解释道,“上回从城里回来,我告诉她七叔邀请的那几位朋友都要来了,她就说有了个新的想法。至于究竟是什么,我也不清楚。”他可不希望邱玹以为他们都知道这个计划,却只瞒着他一个人,否则自己估计要倒霉了。


说完之后,她又往周敏手里一指,“她拿着的应该就是计划书了。”


反正到现在,他们也已经习惯周敏这种不管有什么事,都先写个计划书的作风了。而且还真别说,有了这个计划书之后,一切都一目了然,的确是省了不少评估的功夫。能够极大的增加商讨的效率。毕竟有疑问的地方,周敏都会罗列出来,供大家讨论。


周敏便将一式两份的计划书分发给二人,“只是心血来潮的念头,觉得应该可以成事。不过必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要请两位兄长帮忙指正。”


邱玹翻了两页,便抬起头道,“的确是个好想法。若直接说要请他们留下,在书院里任教,估计很难。但若是这样的盛事,想必几位宗师都会乐于参与。”


毕竟,这可是会流芳后世的大事。


人生在世,无非是求名利二字罢了。这些大儒们大都潜心学问,对利益看得不重,至于名声,早就闻名宇内的他们也没那么迫切的需求。唯一还能够对他们造成吸引力的,估计也就只有青史之上的一笔了。


他们隐居在山上,无非也就是编书和教书育人两件事可做。若是这些事都能够在万山村这里做到,自然不会在舍此处而去别处。如此一来,把人留下的把握自然更大。


唐一彦也点头道,“若这件事当真能成,那此地成为文坛圣地,便指日可待了。毕竟像我这种不爱读书的人,看了这计划书也恨不能参与其中,即便是打下手,估计也受益良多,何况其他人?”


这会儿邱玹已经看到了周敏提出的问题上,他摩挲着纸页,若有所思的道,“听说本朝立国时,本来是要召集天下儒士入京编书,只是后来不知为何并未成行。不如咱们就把这件事接过来做,不拘多少年,只要这套书编出来,刻印发行,那便是造福全天下士子的好事。这个地方自然能随之扬名。”


“确定要玩这么大?”唐一彦吓了一跳,“以举国之力可以做到的事,咱们还差得远吧?”


周敏也道,“虽然我也有这份心,但皇室藏书何等丰富,自然可以编一套丛书,咱们却没有那样的条件,还是一步步来。”


“也罢。”邱玹想了想,道,“那你们觉得从哪里入手更好?”


一直在旁边听着的石头忽然道,“我倒是有个想法。天下读书人都要学习的经典,无非是四书五经。从古至今,但凡是有些成就的名家大儒,多少都对经义有过发祥。如今坊间流传的四书五经,便有各种不同版本,其中内容多有不同之处,甚至有些部分南辕北辙,乃至学子们遇到相关内容时,往往争论纷纷、莫衷一是。若能将古今种种注释都归集起来,编印成书,互相映照参考,将有争议之处定下来,对天下学子而言,这样一部书想来更有用处。”


周敏在旁边听着,眼中不免闪过一抹异色。这不就是朱熹老先生做过的事吗?在他之后,四书五经的经义内容,多半都是按照他定下的基调来,逐渐形成了主流的标准,也算是给科举考试定下了“标准答案”。


这可是能够配享孔庙的大人物啊,他们竟然要做跟他一样的事吗?


不过仔细想想,好像也没什么可激动的。因为他们只是提出一个方向,真正负责编书的人又不是他们。但也可以想象,那几位老先生若是听了这件事,想来绝对无法拒绝。


“不错。”唐一彦脸上露出几分兴奋之色,“这个主意好,至少我觉得我七叔肯定会答应!就算其他人还有顾虑,让他老人家帮忙劝说,效果也比咱们开口要好得多。”


“那就定下来吧。”邱玹微笑道,“我虽然才疏学浅,但若能有几位给几位名师打打下手,从中受益,便也此生无憾了。”


“那我回头就把计划书拿去给七叔看。”唐一彦道。


接下来商量的是如何迎接和安置几位大儒。最后决定将温泉山房靠近中间的三排院子腾出来安置他们。一排五套房子,安置三人和他们带来的学生弟子想必足够。而中间那栋楼就正好用做编书。所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将这片地方收拾出来,准备迎接主人入住。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十月,受邀的三位先生也陆续到来。


先到的是秦先生,他出身关中农家,年幼时为地主家抄书,遍读经典,十七岁时已经背了一肚子的书。后来机缘巧合得到了一位官员的赏识,对方给他写了荐书,出资让他去书院跟着名师学习儒家经典,年纪轻轻就名扬天下,写出来的文章人人称赞。不过他本人无心仕途,考完了举人便背着包出门游学,踏遍万里河山之后,文章越发老辣精到,发人深省。


他本来在关中的一座山上结庐而居,收了几个弟子教导,一边精研经典、著书立说,收到唐七叔的信之后,便干脆的带上弟子和全部家当过来了。也是最有可能留在这里的一位。


然后是李先生,他年纪有些大,今年已经六十岁了,曾经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所谓的宰相。后来罢官回乡,便在家里教导儿孙为乐,还开了几亩菜地,亲手耕种,体验田园之乐,然后疯狂的写了几百首《田园杂诗》,一时传为趣闻。这一次估计是静极思动,所以就过来了,身边只带着两个学业最优秀的孙子。


最后一位郑先生,早年曾是一位风流才子,流连画舫书寓,诗词传唱天下。后来父母相继去世,他回乡守孝,一守就是六年。六年之后再出现在人前时,已经不再写花团锦簇语句曼妙的诗词,反倒将一本《尚书》读得精熟,一年之内参加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点入翰林,曾为今上讲学,可惜身上名士之风太重,始终不得重用。


不过用唐一彦的话说,其实就是这位空有才情,实际上没有半点政治智慧,更不会揣摩上意,所以注定仕途不顺。他身边却是只带了一个童子,显得形影相吊。


这三位不管哪一位,走出去那是整个天下士林都要震一震的,如今却齐聚于此,让周敏震惊于唐七叔的交游广阔之外,也觉得这修书的事好像很靠谱。


唐七叔这时候已经搬到温泉山房这边来了,三位安顿下来,正好跟他做邻居。对于这里的环境,都赞不绝口。尤其是院子里的温泉汤池,更是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喜爱。毕竟这会儿天气冷,泡个温泉自然十分舒适享受。


三人一路过来,行踪自然很难隐藏,所以虽然就要过年了,但不久之后,还是有不少士子找到这里来了。——当然,唐一彦安排在码头专门接送人过来的船只在其中居功甚伟。


等到十月过完时,整个温泉山房,八十套房子竟然都租出去了,其中还有一些囊中羞涩的士子是两人合租一套的。这里住满了之后,有人跑到万山新村去租房子居住,还有人预备自己在山脚结庐而居。


周敏等人面对这种情况,面面相觑了一阵,便决定,继续建房子!


不过这次建的就不是那种联排别墅了,而是类集体宿舍的那种,每人一个房间,吃饭睡觉读书都在里面。当然,租金也要低廉得多。


而这会儿,唐七叔和三位先生正坐在温泉山房中间那栋“飞虹楼”楼上,一边欣赏漫山秋色,一边谈经论道。等到告一段落之后,郑先生便叹道,“唐兄此书一出,世间风气又是一新了!”


“郑兄谬赞。”唐七叔谦虚道,“只是抛砖引玉,一点浅见罢了。”


他们这一个月,都在讨论这本新书,的确也出现了许多精妙的观点,唐七叔已经打算将之整理出来,刊行时附在书后。


当下说笑一阵之后,李先生便第一个提出辞行之意,言不虚此行。其他人纷纷点头附和,有未曾尽兴之意。毕竟与水平相当的人讨论问题,如饮琼浆,如醉甘泉,如品美食,那是寻常难以得到的畅快感。尤其这里有四个人,一时争论起来,可谓是妙语连珠、天花乱坠,几乎时时刻刻都有精妙之语。


唐七叔听出了这个意思,便笑着将自己修改过后的计划书取了出来,“几位别忙着考虑回去的事,且先看看这东西。”


“集注经典?”秦先生大为吃惊,“唐兄果然志存高远,我不及也!”


“这可不是我的想法。”唐七叔笑道,“实不相瞒,是几个孩子闹出来的东西,不过他们自知水平有限,也不敢做这样的大事,因此托我的人情,将你们几个请来,共襄此事。”


“你的晚辈?”李先生很感兴趣。


唐七叔点头道,“这个温泉山房,就是他们捣鼓出来的。我见也算是有些心思,便答应了。如何,这计划却是不会辱没了几位吧?”


“唐兄说笑,这样的盛事,能够参与其中,是我等之幸。”本来说要回家的李先生立刻改口,“我如今是一介闲人,就留在这里给唐兄打个下手,也算不辱没了这一身学问。”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愿意留下来参与此事,反正他们的确都没什么要紧事需要忙。


虽然四人的年纪都不小了,但是提到这件事,却还是不免激动,于是很快又商量起这修书的章程来,却是一刻都等不得,就要开始忙这件事了。


周敏等人听到唐七叔让人传过来的消息,知道三个人都留下来了,不由大喜。


不过很快,他们又开始发起愁来,“房子建得还是不够多啊!”这个消息传出去,赶过来的人只会越来越多,但他们却没有建出足够居住的房屋,怎能不令人叹息?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