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后,公孙弘进到殿内。
“臣公孙弘,拜见陛下。”
恭敬行了一礼,公孙弘朗声说道。
“中大夫此来何事?”
公孙弘面带委屈,道:“禀陛下,今日议政,公议各郡县开设学堂之事,武强侯等人存心刁难。”
“说大汉一向以举孝廉为要,举孝廉乃是得天应举之法,深得民心,开设学堂并不妥当。还对我等取士之人,大肆诋毁。”
“说我等荒唐议政,霍乱国纲。”
“得陛下知遇之恩尚不知足,还要擅变祖宗家法。”
“请陛下为我等做主啊。”
刘荣制定了科举制度,可施行起来,并不顺畅。
各地,仍然以举孝廉为主,向朝廷输送人才。
开设学堂,多有阴违绊阻者。
公孙弘这样的事,并不鲜见。
刘荣心里清楚,这不过是黄老之臣最后的倔强罢了。
登基伊始,改了对匈奴无为而治的国策,又开了大试,启用了百家学子。
更是办了邸报,控制了舆论。
旧臣声音小了很多。
现在,只有各地兴办学堂一事,尚未落实,仍然在议论阶段。
庄青翟他们,坐不住了。
轻笑一声,刘荣有了主意。
“荀子曾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既然武强侯说要顺应民心天道,朕看确实应该如此。”
“你先回去,朕自有见解。”
抬头看了一眼刘荣,公孙弘踟蹰说道:“那…兴办学堂一事,您看?”
“你们继续公议就是,记住,为国为民者,当争则争,当驳则驳。”
公孙弘再拜:“臣明白了,臣告退。”
“将御史大夫给朕叫来。”
刘荣交代一句,拿起朱笔,继续批复奏章。
单丘听闻,偷瞄一眼刘荣,扯了下嘴角。御史大夫,看来又要接到重任了。
殿内沙漏缓缓流动,沙沙的声音在殿内不断回响。申时中,阳光斑驳洒在殿内,显现出一个人影。
“臣栗贲,拜见陛下。”
搁下朱笔,刘荣笑着摆手:“坐吧。”
“谢陛下。”
栗贲坐定,小心询问:“不知陛下宣臣前来,有何事交代?”
刘荣满带笑意,对他说。
“大舅你知道,这满朝公卿,皆有私欲。嘴上说的是为国为民,实际上为的都是他自己那点私心。”
“可你不一样。”
“大舅是个直臣,更是个铮臣。”
“直言敢谏,心里有的只是民族大义,江山社稷。”
栗贲憨厚笑道:“陛下过誉了,臣愧不敢当。”
眼中精光一闪而逝,栗贲开口询问:“不知陛下说的这件事,指的是…?”
刘荣沉吟片刻,道:“大舅知道,朕制订了科举制度,要在全国各郡县开设学堂,开启民智。”
“为我大汉,发掘民间治世之才。”
“可这样做,就触碰到了一些人的利益。”
“多有,阴违绊阻者。”
“他们顽固不化,说朕所制定的科举制度,不能顺天应民,多有弊端。”
“哪个匹夫,敢妄议陛下圣断?!臣明日朝会,定要弹劾于他!”栗贲勃然大怒,豁然起身,愤然开口。
“大舅不要激动,暂且坐下,待朕慢慢与你细说。”
栗贲躬身请罪:“臣御前失态,请陛下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