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墨研好了。”很快,将墨研好之后,王献之轻声的提醒了陈逸一句。
陈逸将目光从书房中的花草上收了回来,笑着向王献之点了点头,并没有用蚕茧纸,而是拿出了一张黄绢,铺在桌面上,然后拿起笔轻轻蘸了些墨水,缓声说道:“先生,昨日你以赠予我一幅黄庭经书法,今日我就以黄庭经回赠。”
说着,他便运起了临摹术和书法术,开始书写起王羲之的黄庭经来。
之所以书写这一幅书法,也是他对王羲之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至于代表他书法最高境界的行书,之后再显现出来,也为时不晚。
正因为得到了王羲之的黄庭经真迹,他的书法,才变得与众不同,远远超出了现代书法家的水平,达到了一种无人能及的地步。
正因为学习临摹了这幅真迹,他才从中获得了王羲之的真意,从而与章草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行书书体。
现在,来到了东晋,来到了王羲之的时代,他自然要借助于这幅书法,向王羲之表达感谢,表达敬意。
听到陈逸的话语,王羲之面上露出了一抹讶色,别人或许听不出陈逸话语中的意思,他却是有了一些猜测,有着蚕茧纸而不用,偏要用黄绢,这陈逸难道是想临摹出他昨天那幅黄庭经不成。
对于书法家来说,纸张书写时的那种顺畅感,是绢所无法带来的,更何况,用绢书写,比纸张的难度要大上一些。
虽然并不确定,陈逸一定会临摹他的黄庭经,但是此时此刻,他的目光却是露出了浓浓的期待,只是并没有走到书桌旁,而是站在一旁,观察着陈逸下笔的动作与神态。
至于王献之,则依然呆在砚台旁边,并没有离去,只是怕影响到陈逸,而稍稍拉开了一些距离,对于陈逸会写出怎样的书法,他的内心充满了期待。
至于王操之,与其父亲一样,都是站在不远处,并没有距离桌子太近,在他看来,等到陈逸写完之后,再看也不迟。
在这张黄绢之上,陈逸缓缓的下笔,在第一行,写出了三个字,黄庭经。
看到陈逸下笔的姿势和神态,王羲之轻轻点了点头,面上露出了一些惊讶,哪怕没有看到字迹,单单从这姿势来看,就足以说明陈逸是一个精通书法之人。
而王献之站在桌旁,清楚的看到了陈逸写在黄绢上的黄庭经三字,看到之后,他的面上露出了一抹惊异。
他从小与父亲学习书法,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对于其父亲书法最熟悉的人,除了他的几位兄长,便就是他了。
如此熟悉之下,在看到陈逸的这三个字时,他从中不禁发现了其父亲的笔意,而且还非常的浓厚,此时此刻,他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认真观看起陈逸接下来的字迹,同时,也不忘观察陈逸用笔的姿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羲之面上的惊讶也是越来越浓,从陈逸书写的过程中,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一些气息来看,他已然确定了之前的猜测,陈逸所书法的,正是他昨日所送的小楷黄庭经。
而在此过程中,王操之面上也是变得凝重起来,他的性格虽然继承了父亲的放荡不羁,但是同样继承了书法的能力,从陈逸的用笔姿态和其神态来看,绝不是普通书法家所能相比的。
普通书法家在书写之时,身上绝不会散发出这般让人能够清晰感受到的气息,这是一股非常平和的气息,唯有不断练习书法之人,才能够慢慢的养成。
陈逸不断的在黄绢上书写着,昨日见到了王羲之亲笔书写黄庭经,他的内心已然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再加上现在又处于王府之中,处于这风景如画的书房之中,他的内心更是充满了一些奇妙的感受,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幅书法的创作之中,力求最大限度的将王羲之的真意表达出来。
而此时此刻,随着陈逸的不断书写,离的最近的王献之,心中亦是充满了一阵阵的惊叹,甚至有些难以相信,这黄绢上的一个个小楷字迹,可以说是拥有着他父亲极大的真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