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拼搏几年,挣上一笔钱,只要够家里的生活,够弟弟、妹妹念书,就回学校读书。即使工作很劳累,但他也没有放弃学习,白天工作,晚上自学。他买旧书看,看完了就卖掉,再买回“新”的旧书,省了不少钱。学徒结束,他进了一家塑胶带公司,开始了香港人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
刚开始推销时,他很紧张,慢慢才克服了恐惧心,不久更体现出推销天分来,很快就成为公司的佼佼者,19岁就成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提升为公司总经理。很显然,他是有天赋的。但他不靠天赋吃饭,他随身携带了一个小本子,记录香港居民的生活状况,记录塑胶制品销售的规律,这些资料帮了他的大忙。除了他,还有谁在那么做呢?
2l岁就做总经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成功了,但他并不满意,决心要自立门户。他要用自己的积蓄创建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塑胶制品风靡起来,价格低,经久耐用,容易变换款式,比木材和金属有更广阔的前景。1950年夏天,他以自己的积蓄,并借来五万港元,在筲箕湾租了一间厂房,开始他叱咤风云的财富之路。但他只有两个部下,在小溪边的旧房子里,摆弄着几台老掉牙的压塑机,夜以继目地生产。
他身兼数职,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清早就出去联系业务,回厂之后,既是埋头苦干的工人,又是传授技术的师傅,深夜又成了设计师,埋头搞设计,以便工人第二天能照图加工。
起初也发了几笔小财,因而急切地想扩大规模,接了很多定单,资金不足,设备简陋,工人也不熟练,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交付日期。加工型企业的一个恶性循环就开始了,生产得越多,次品就越多;一只手在发出次品,另一只手在回收次品。原料商开始上门催料款,客户也纷纷上门要求赔偿。
他挣扎在破产的边缘。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收缩战线,集中力量保证了几批产品的质量,终于挺过来,恢复声誉,使企业出现转机。看着就要渡过难关了,更大的打击却盖过来,客户却以国际塑胶市场突变为由,拒绝收货,他一屁股坐进了破产的深渊。
他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努力挣扎着。整天忙着对付银行职员、原料供应商和索赔的客户,还有等待领薪水的工人。经济失败的恐慌他可受够了,1950年~1955年这段岁月,他一夕数惊、无法安生。在不可描述的景况下苦苦支撑着,李嘉诚走过了五年,资金严重不足,设备无法更新,困境依旧。
机会需要等待,也需要主动把握。有一位急需大量塑胶花的订货商来到香港。消息传出来,李嘉诚千方百计与他见了面。订货商是垄断了欧美市场的大客户,看到李嘉诚,兴趣不大,说:“你先拿几个设计样给我看看,做好了给我电话。”按一般情形,多数人就心冷了,李嘉诚却不管,只想抓住那个机会。
第二天,在香港一家酒店的静谧而优雅的咖啡厅里,李嘉诚和订货商面对面坐着,有那么几秒钟,都没有说话,沉默地品着咖啡。接着,李嘉诚拿出八种塑胶花来,等外商看过之后,说:“先生,为了这八款塑胶花,我们一夜没合眼。有五款,大概基本符合您的要求,另外三款,考虑到您是为圣诞节,就揉进了东方民族的一些风味,或许你会喜欢,所以全部拿来,供你挑选。”
李嘉诚接着说:“就我个人而言,确实非常想与您合作。虽然我有资金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提供全香港最优惠的价格、最美的款式,并按时交货。这八款塑胶花,如果您喜欢,就送给您。”
外商颇觉惊讶,又很欣赏,注视着李嘉诚,说:“了不起,年轻人,一夜拿出八种设计,我喜欢。我们合作。你会干好的!”李嘉诚从此站稳了脚跟。
故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