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启发:
1。
2。
3。
故事三
人物背景:高考落榜生,当过食品推销员,当过小报的记者、编辑。
启动资金:3000元。
财富动力:父亲病故,靠工资养不活母亲,更为了自己的生存。
聪明评价:“大学都考不上,哪里比人家聪明了?”
他来自太行山,高考差了五分,家里想让他复读,他不忍心,而想着去赚钱。他想当作家,也知道很多大文豪都没读过大学,对高考失败并不怎么在乎——高考前的晚上,他还在读《红楼梦》。他去了省城,那里不需要写作人才,不得不做了一名推销员,填饱肚子再说。那段日子是消极而苦闷的,只有夜晚灯下看书的时候,心灵能找到些安慰。
他的老板很让他羡慕,才30岁。跟老板谈过一次话之后,他决定把作家梦收藏起来,先努力赚钱。没过多久,公司陷入经营困境,他只得离开。老板说:“到别的地方去闯一闯吧。咱都还有时间,肯定能站起来。”
他与同事漂流到了广州。同事很快有了工作,他却没有着落,有点后悔。在继续找工作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商机:小企业与个体户都不设专职文秘,但总要跟文字打交道,如果开一家写作事务所,专门为他们提供撰稿服务,是不是也能赚钱?也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多想,他连做生意的概念都没有。
一家报社招聘记者,他决定去碰碰运气。一看是高中学历,总编就拒绝了。他急中生智,大胆地说:“您就给我一个机会试试。没读过大学并不能说明没有真本事。”总编抬起头来,迟疑片刻,答应试用他,但没有工资。他写的财经报道和人物专访,总编颇为欣赏,没等试用期结束,就转正了。
毫无疑问,文人倾向影响了他的生活观,既然有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就踏踏实实干,没有更多奢望。
不知不觉,离开家乡已经七年,无数次想起家乡,想起童年走过的山坡、小桥,但他不敢回去。工资不算低,但在广州,那还是很穷,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扇门,想衣锦还乡啊,遥遥无期。
2001年春天,父亲病重,他没得选择,匆匆赶回了家。父亲的病花光了家里的钱,带回的几千块还不够填缝。他在屋外彷徨,出去那么些年,对父母没什么孝敬,家乡的人也不认得几个了,借钱都不知道找准借。邻里亲友的目光像一把把剑,逼得他既尴尬,又心痛,还无处:逃避。
父亲去世后,他决定还是回广州去,要干出点名堂来,至少让母亲能享一点福。路过省城,去看了原来打工的那家企业。老板比他大五岁,挺过那次困难后,现在做得更好了。他备受鼓舞,创业的火焰就此燃烧起来:他能在这里立足,我为什么就不能?广州是好,但那种寄人篱下的目子要过到什么时候?他决定留下来创业,乘着人还年轻,再过几年,就只能跟人家打一辈子工了。老板也给了他很多鼓励,并表示愿意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先想到食品,因为老板就是做食品的,当推销员那阵子也有所接触,但他知道那不合适自己,老板也说现在生意不好做。在调查中发现建材生意好赚钱,但需要资金,哪里好意思张口跟老板要那么多。又听说电脑好赚钱,但他不懂。不断寻找,不断发现,又不断否定。其实他不知道,他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机会。他是凭着感觉在做,而不是因为有清晰的创业概念——很多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