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念佛不忘救国
弘一法师修的是佛学中最严峻的律宗,在虎跑寺断食十七天明智,而且听说断食之时没有痛苦,还治好了他多年的神经衰弱。
弘一法师一生的成就除了天赋和佛缘之外,更多是那种‘执着’,对于艺术的执着。
为了修律宗,弘一法师从东瀛拓印了一万多册的典籍,最终翻译重铸出了经书《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成为佛教界著名的律宗典籍。
在东去东瀛留学之时,弘一法师就写下一首《金缕曲》先给祖国。
‘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
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
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一片丹心的爱国情怀让人动容,留学归来的弘一法师看到了外国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在面对有些腐朽的清王朝时,就决心‘革了大清命’,为祖国繁荣昌盛抛头颅洒热血。
李叔同回国后组建华夏第一支话剧团,推动了华夏的话剧运动,第一次公演《茶花女》扮演女主被东瀛戏曲权威松居松翁大加赞扬。
当时的李叔同就决心用艺术之美革除封建旧糟粕,为后来的革命运动起了巨大影响。
后来民国时期西泠印社,协助吴昌硕进行金石研究。
37岁李叔同正式出家,在虎跑寺断食17天,遁入空门,入山前作诗‘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后来抗倭战争爆发,弘一法师在虎跑寺喊出第一句僧人救国口号,感染了很多人。
“念佛不忘救国!”
弘一法师想以佛之觉悟普度众生,激励僧俗两界一起救国,就算牺牲也在所不惜。
在整个民国时期,弘一法师在文艺界就像是一个道德标杆,就算再狂傲的文人在提到他的大名之时,也会收起自身的傲气,敬目仰视。
鲁迅曾经得到过他的书法,自称‘幸甚!’
新道派倡导者林语堂说他是最有才华的天才,也是一个遗世独立的人。
就连民国最清高的才女张爱玲在提到弘一法师之时,都会谦卑的说道“我从来不是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师的寺院外面,我是如此谦卑。”
一个人的才学在惊艳,也无法比人格更加伟大,而弘一法师似乎将两者兼容了。
同时他对于艺术的看法,跟陈寅恪先生对于学术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
他觉得‘艺术不是谁的工具,而是一种独立的美好,艺术本身的光芒是用来唤醒人们心中的人性乃至神性的。’
这跟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他的那首传世之歌《送别》,更是将对祖国的热爱和期盼表达的可歌可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王耀看着弘一法师的纪念馆选址,晴天白云和碧湖连成一片,带着清雅和宏大。
启功先生跟陪同人员聊了两句,问王耀“你觉得这地方如何?”
王耀想了想吟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
启功先生想了想,又看了看湖对面点点头。
回去的路上,王耀有些好奇的问道“先生,您跟弘一法师熟吗?”
“我年轻时临帖,就是弘一法师的帖子,后来因为西泠印社也多有请教,不过法师似乎总是很忙。”启功先生笑了笑“他修的佛,跟现在有些人修的佛不一样,他修佛,不修教。”
王耀微微挑眉,露出笑意。
“倒是跟你报国,不报...嗯,有异曲同工之处。”启功先生顿了下笑道。
“可能我们都比较单纯吧。”王耀咧嘴笑道“您觉得我的画要走什么路?”
“这个也不知道,你现在还是一块璞玉,怎么琢磨我真是拿不准,大先生让你顺其自然,只要别跑偏了就行。”启功先生笑了笑“看过《护生画集》吗。”
王耀点点头“至善。”
“倒是不要求你到这种程度,毕竟现在这个时代,不需要一个伟人来牺牲。”启功先生笑了笑“在你自己掌握的尺度内,不变坏,就是我们对你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