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竞技>猛士回明> 第三百一十二章 北京城里的稀奇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一十二章 北京城里的稀奇事(1 / 2)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如果说哪里还有“冰火两重天”的话,现在当数北京城莫属了。


这里说的“冰火两重天”,并不是说天气,是在说北京城里的怪事儿。


说是怪事,其实也谈不上,如果问问北京城的老百姓,他们会悄悄说,现在的北京城跟崇祯年间差不多了。


当初崇祯朝的官员们把多尔衮将错就错地接进北京城,北京城就成了大清朝的国都。


按说大清朝定鼎北京之后,还是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恢复生产的政策,头两年除了剃发易服之事弄得人心惶惶,北京城的百姓们还是认为大清朝廷比崇祯朝的横征暴敛要好上不少,慢慢人心也就定了下来。


结果大清摄政王贪心不足,妄图一统天下,一统天下无可厚非,却非要对我汉族百姓举起屠刀,若有不服者,屠城之举屡现,乃招至上天震怒,派来几位天使拯救汉族百姓。


几位天使虽不是神仙,但用的却是神仙手段,豫亲王就在扬州城下折戟而归,从此大清朝似乎就走了下坡路。


后有大清“巴图鲁”鳌拜率军对南京城拼死一击,竟灭了南明朝廷,当时的北京城可真热闹,那些没见识的人仿佛觉得天下已经大定一般,却没想到比南明朝廷厉害得多的南京政府出现了。


北京城的百姓们一开始并不知道“政府”是啥玩意儿,但时间久了,大家也都明白了,其实这政府与朝廷差别也不大,都是管着天下事的,只不过没有皇帝罢了。


这南京换了个“政府”,天下就再也没有安宁的时候,似乎天天都在打仗,普通老百姓也管不了更多,只要仗不打到家门口,日子总是要过的。


过日子总要分过好日子和歹日子。但北京城里城外的百姓这些年似乎就没过上过好日子,看看几个城门外那成堆的乞丐就知道了,老北京会告诉你,这跟崇祯年间差不多。


其实这些乞丐并非都是流民。不少人还是有田有地的,只是正值青黄不接之时,朝廷却在大肆征收军粮,不少百姓家里的种粮都被搜刮一空,更谈不上糊口了。不能呆在家里饿死,到京城皇城根下乞讨虽然丢人,但有时会遇到个把善人,总能吊着命。


老百姓们不知道为啥朝廷会这么缺粮,按说这两年总的来说也算风调雨顺,不象崇祯朝那样老天总是不开眼,半年时间都不下一滴雨。


多尔衮当然知道为啥北方这么缺粮,自从灭了南明朝廷,南京政府不肯承认与南明朝廷达成的开放运河的协议,从那时起。京城的粮价就一天贵过一天了。


西北诸省虽然这两年老天算是开了眼,再也不缺水了,但这些省份都是连年战乱,几乎是十室九空,空有田地却无人耕种。再说即使这些省份有了粮食,再运往京城,那也在路上就消耗了大半,哪里供得上北京城。


好在洪承畴那里还算争气,自从占了两湖之后,把这两省经营得不错。这几年京城就指着两湖的粮食维持着。


多尔衮是在京城的粮价涨到三两多银子一石的时候起了撤回关内的心思,他并不知道即便是退回了关内,南京政府和那位天使大都督会不会就此放过他们,多尔衮估计他们不会。因为他在《中华日报》上看到过“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句子。


这个念头一起当然就会跟身边的人说说,多尔衮甚至都跟范文程谈过这事,范文程不置可否,自从吴三桂叛逃大清之后,他现在已经很少建言献策了。


让多尔衮和众多满人大臣没想到的,这个消息刚刚传出去。皇上那儿就收到了无数的奏章,内容无非就是大清远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现在也远不是谈撤回关内的时候。


皇上收到这样的奏章并不稀奇,稀奇的就是这些奏章竟全是汉臣们写的,一个满臣都没有。


多尔衮在武英殿里给小皇上说的时候还带有一些自豪,说大清朝廷甚得人心,看这些奏折就知道了。


大学士冯铨的奏折就写得花团锦簇,他从大明朝气数已尽说起,说大清皇帝入关夺取天下乃是天命所归,尽管目前朝廷遇到了些困难,但这些困难只是暂时的。


冯铨在奏折里说,南京政府的那几个头头脑脑的,几个所谓的“天使”他在南京都见过,除了会摆弄一些奇技yín 巧的东西,不过都是平常人,大清朝廷有圣明的皇上和皇叔父摄政王的英明领导,没有惧怕他们的理由。


冯铨还从曲阜孔家派人不远千里来找投靠朝廷,分析出南京政府不尊圣人之道,时日久了,必为天下读书人所摒弃,其必不得长久。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