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有人的地方便是江湖。
朝堂之中亦有人,那么,朝廷是不是江湖?
朝廷是江湖。
只是朝廷这江湖有着更为明确的条条框框,面上看来总要温和些,少些草野莽劲,多些权谋算计,相较大江湖的直来直去而言,朝廷这江湖便显得有些偏门别类,与大江湖格格不入,故而人们总习惯于将朝廷从江湖当中剥离出来,区别对待。
不得不说,将朝廷与江湖细作区分合情合理。
但千百余年中州王朝姓氏的更迭史,无不印证着这种看法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朝廷轻易不起兵戈,一动便是抄家灭门乃至屠族,手段之狠厉,执行之坚决,毫不亚于任何江湖势力。
仅从狭义上而言,朝廷与江湖间便是密不可分的,始终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以一种微妙的形式平衡着、共存着。
大多时候朝廷的手腕都要比江湖更为强硬。
那般景况下,什么武林盟主纷争,什么正魔两派厮杀,于朝廷而言不过是小打小闹。
朝廷不管你,便不管你,要管便什么都可以管。
在朝廷不爱搭理江湖之事时,便存在一种意外江湖会慢慢发展,偷偷壮大。
若朝廷能及时察觉,及时打压,那么,那个王朝的姓氏便能够继续延续。
若因忽视而致无法约束江湖力量的壮大,有朝一日,王朝统治便有可能被推翻。
是故,历来改朝换代中,总不乏江湖的影子。
五十年之前的漫漫岁月长河中,中州不断外拓疆土、壮大国邦,但战争终究是极为消耗国力的,经年累月下,诚然中州是泱泱大国,却也难堪兵困马乏民艰之累,开始修生养息。
不论龙椅上之人是何姓氏,都会进入这么一段较为平和的国力恢复期。
所谓时势造人,在中州朝廷陷入委顿之际,中州江湖悄然兴起,在那二三十年间,在朝廷不知不觉间,发展到了百帮争鸣的地步。
彼时江湖的力量远超朝廷,于朝廷而言实属危局,当朝皇帝自当寝食难安。
朝廷明面上不敢同江湖撕破脸皮,暗地里多少有所行动,意在逐步削弱江湖的力量。
恰逢其时,觊觎中州地广物饶的东瀛、瓦剌,观中州朝廷与江湖的一片乱象,不愿错过天赐良机,联合起势,并煽动其他中州邻国群起而攻。
最终,外夷没能得逞,江湖也好,朝廷也罢,对外到底是一心的。
只是那战火缭绕了中州三年,不知为现今这局势留下了多少弊病。
三年抗战,中州自朝廷至江湖均元气大伤,但无可否认的是,大盛江湖受创更甚。
接下来近二十载光阴里,朝廷韬光养晦,江湖则新陈代谢。
诸如武当、少林、昆仑等有着久远传承的名门正派退居一隅、淡出江湖。
而九州结义、四海会盟、道义盟等正派大帮盟,则同红衣教、天煞十二门等邪门魔教彻底接管过江湖大旗,成为戏台上的主角。
江湖越大,便意味着人越多,各自利益追求更是大相径庭,遂常见正邪两道磨刀霍霍。
正因此,朝廷渔翁得利,既能于夹缝中求生,还能潜藏幕后挑唆各势力相争。
在石府覆灭、魔宫倾覆、巽风谷天葬、百花大会流血夜等等一系列江湖大事事发后,坐立不安近五十年之久的中州朝廷终于重新占据了主导权,有机会昂首宣示谁才是中州真正的主宰。
百花大会流血夜是蛰伏近半百之年的中州朝廷扬眉吐气之夜,那是中州朝廷在江湖面前的一次正名,也是对江湖的一次警告。
然,仅是如此,还远远不足,朝廷要想真正掌控大局巩固统治,还得让更多兵刃从江湖人的手上卸下,只是,这一步不能走得过急,只能徐徐图之。
颁布限武令是中州朝廷走出的第一步棋。
限武令即江湖“四不得”。
一则:任一江湖帮派总人数不得过千,且不得以任何形式、名义结为同盟,守望相助。
二则:任一江湖帮派在山门之外,参与争斗者不得超过五人。
三则:不得出现任何二十人以上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