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科幻>顽贼> 第六百七十七章 消耗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七十七章 消耗品(1 / 2)

盐是大政。


而在西北,茶的重要意义也很高。


在定下孙振生为巡盐御史,勘察盐政之后,刘承宗很快又收到另一位三原盐商,梁兴抵达西安的消息。


这位,则在与刘承宗的会面后,几乎是一样的流程,被任命为巡茶御史,跟孙振生进了一个衙门。


这两个商人,都属于被刘承宗扔下来的官职砸蒙了。


根本无力抗拒。


这跟刘承宗的威势、授与官职的高低没关系。


全在于这个职位。


历来商人发财后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后代读书考取功名,为啥?


因为经商受制于人。


小买卖受制于市司,大商贾受制于政策,这种强有力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是商优则仕的底层逻辑。


刘承宗给出的职位,让被管理者成为管理者,甚至是政策制定者,孙振生和梁兴如何拒绝?


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职位了。


如果有,那就是把这职位给他们儿子,老头只负责狐假虎威。


当然,刘狮子其实是有这么想过的,可是就孙枝蔚那个十五岁的年纪,别说当官了,当兵都只能进孩儿营。


对这两位商贾出身的官员,刘承宗没有过多要求,只是送了他们一句话。


“既是儒商,忠孝仁义,总要占一个。”


这既是鼓励,也是警告。


不过刘承宗对这俩人的工作,倒还确实抱有不小的期待。


就盐法而言,私盐对元帅府同样致命。


虽然青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看护青盐的是海上蒙古诸部,地域和环境,能大概率从源头上杜绝私盐。


但如果私盐真这么好解决,它就不会是历朝历代的大问题了。


这涉及到这个定义:什么是私盐?


陕西境内最大的盐场,在花马池,暂时还是弃用状态,也是眼下陕西私盐的源头,尽管其盐储量不足青海诸多盐湖的百分之一,但因开发早,用盐人口多,年产量却要大于青盐。


那边过去在正德年间,年产官盐五千四百万斤,远销西安、延安、宁夏、榆林。


即使后来盐引制度几经更改,每引从六至八石改为支盐二百斤,依然能维持一千六百万斤的年产量。


实际上就从盐引数目上,也能看出大明后期盐法崩坏的端倪。


五千四百万斤盐,供应陕甘宁百姓、腌肉、养牲口,是差不多够用的数量。


依照洪武年间的配给制,一丁一年只有三斤盐,婆姨孩子还得按比例减少;但那是大明建国初期,到永乐年间,就变成大口每月一斤、小口每月半斤。


从正德年间以来,陕甘宁的人口直至天启年间,都没有大幅度减少,但花马池作为官盐主要产地,年产量锐减至一千六百万斤。


剩下的盐呢?


一部分从山西的解池取引,另一部分,则被私盐挤占。


私盐问题其实没那么复杂,私盐贩子也绝非什么拥有大量武力保护、武装贩盐的杀才。


太低端了。


历来私盐贩子容易造反当头目,并不是因为其拥有强大武力,而在于盐枭在看管盐池的jūn_duì 、贩卖私盐的地方、监管盐政的官府,有关系、有势力。


说白了,私盐是哪里来的?


如果说躲在山里组织上百号人挖石盐矿、收拢几十个贫民蹲在盐碱地苦哈哈的煎土盐,那不是盐枭。


昼伏夜出、兢兢业业,冒着杀头的风险,弄出来几千斤技术较差、味道也杂的土盐,再千辛万苦拉出去卖了,还有可能被官盐挤得找不到客户。


这是什么勤劳致富的乡镇企业家?


确实其中蕴含巨大利益,几十个人,两三个晚上就能赚到别人一两年的收入。


但这种靠力气吃饭的化学家,其生产方式对国家社会威胁有限,朝廷都懒得抓。


盐枭最大的供货商,是官府。


私盐,就是官盐。


是管理盐务的官员、看护盐池的jūn_duì 、祸乱盐法的皇亲国戚,用轻飘飘一张字条,就省略了制盐、取盐的辛苦。


数以百万斤计的官盐就运出来了,由作为白手套的盐枭进行分销。


人家不需要武装押运,一切都按官盐的程序来,盐池jūn_duì 派出驻军,地方官府发动徭役,拉到官盐的贩卖区域,卖给官盐的经销商。


这些买卖官盐的钱进了私人口袋,所以叫私盐。


那种自己煎土盐的盐商,官盐根本不怕跟他们竞争,官盐掌握最好的原材料产地,盐池围个圈,拿铁勺子舀就能舀出别人煎炼好几遍都提不出来的纯度。


甚至哪怕一起煎土盐,官府都能没成本地发动徭役、还拥有更好的提纯技术。


你私盐价格低、成色不好,我官盐成色好、价格更低,挤都挤死你。


问题是人家就拿跟你一样的官盐,用你一样的渠道,卖你一样的区域,跟你一样的价格,怎么打?


这才是朝廷要打击私盐的原因。


因为更往上的人动不了,只能对私盐贩子重拳出击。


元帅府只要有人,就同样也有这种风险。


但那是漫长时间以后了,至于眼下陕西遍地私盐的问题,刘承宗根本没打算管。


陕西在这几年乱成这个逼样儿,官盐吃不到,人老百姓从自家盐碱地煎点土盐吃吃,咋了嘛。


人之常情。


等他理顺盐务,确立盐引价格与官定盐价,自然就能将那些私煎盐作坊统统打垮。


实际上这会儿也没有大宗的私盐作坊,毕竟煎私盐、炼土硝最大的团伙,年前刚被他收入麾下。


就是活动于横山区域的满天星周清、混天星惠登相。


这俩是边军出身的王嘉胤旧部,好像有一种土寇传统,王嘉胤那会就盘踞河曲,逮着府谷县打。


周清跟惠登相也一样,避入横山山区,联结当地土寇,很快就从叛军转型成地域性匪帮。


靠山吃山,手下各个大队在山里立寨,煎盐熬硝、伐木贩材、制作鞭炮、绑票砸窑、开垦山地、围猎采药、劫掠商旅、抢夺军需……啥活儿都干。


他们煎炼的土盐土硝,不光够自己用,还贩入延绥镇和延安府,生意做得很大。


不过就是对延绥镇,缺乏信用,今天一个大队过来卖点东西,明天另一个大队过来把堡子劫掠一通。


没规矩。


眼下横山山区的百姓正在他们的协助下编户,为接下来归入延安府做准备。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