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北宋大法官> 第三百三十八章 渗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三十八章 渗透(1 / 2)

张斐的这一次“无意”捐助,在这个初冬时节,拉开了一场教育改革的序幕。


可话又说回来,教育改革,在宋朝其实早已经发酵,庆历新政,就刮起了一阵学术改革热潮。


主要就是范仲淹提出的“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当时教育系统,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如今的王安石、司马光,也是在走这条路。


简单来说,就是要务实。


如汉唐的“章句注疏之学”,实在过于腐朽,已经严重制约儒学的发展。


这还真不是范仲淹、王安石的个人理念,而是士林中普遍的需求。


在历史上,王安石也是给予汉唐的“章句注疏之学”一记重拳,令其在之后的数百年一直萎靡不振,直到清初才卷土重来。


而张斐的到来,只不过是在其中添加了一场教育竞赛。


赵顼似乎也比较满意这种现状,还分别让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国子监挂职司业,掌训导之政。


司马与王的理念之差,也立刻显现出来。


司马光是直接采用张斐的教程,但是对于国子监之前的教学章程,他并未做出重大修改。


简单来说,他还是将律学馆算在国子监内。


但是王安石是直接颠覆国子监的制度,他立刻在算学馆,设立三舍法。


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


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


以往国子监招生,都是官宦子弟凭借恩荫入读,举人、进士亦可入读,导致的现今国子监学生一共不足两百人。


但王安石规定可以招纳两千人。


这人从哪里来?


所以算学馆不但有前二者,同时还允许庶民经考试入读。


他没有改变之前荫生制度,但同时又开辟新的生源。


这也符合他一贯的政治理念,开源。


但这还不是关键,关键就在于,王安石表示合格者,将可直接进入制置二府条例司。


荫生通过国子监入朝为官,走得还是恩荫这条传统道路,甚至可以说,国子监就只是官宦子弟入朝为官的一个捷径,让他们不需要经过那残酷的科举。


那些纨绔在里面,十有八九是花天胡地,混混日子,反正他们也就是走个过场,这也导致国子监周边全都是烟花之地,风月场所,国子监腐败的也是一塌湖涂。


但王安石这么一变,问题就来了,一方面王安石允许庶民考试进入算学馆,在算学馆合格者,又可直接进入朝廷为官。


换而言之,庶民也可以避开了科举,直接通过学院入仕。


教育与仕途是直接搭上线。


这其实也蕴含着现代的教学理念。


这本就是王安石所期望的,他早就在思考这事,否则的话,他也不可能这一下就拿出整套章程来,但是王安石现在并没有明说这一点,因为这事本也是一个意外,他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但是在他巧妙的安排下,已经达成这个目标,只不过局限于算学馆。


并未改变整个制度。


这么一来的话,反对派还不好说些什么,成立算学馆的初衷,就是要为新法培养专门的人才,学成直接进入制置二府条例司,这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王安石这一番骚操作下来,差点将司马光气得吐血。


你老小子真是不讲武德。


司马光可没有绕开科举的意思,但是王安石这么干,就等于是坏了规矩,去他算学馆读书都能够做官,要是来律学馆不能当官,若不是真粉丝,谁还会来律学馆。


这怎么赢?


司马光跑去找文彦博、富弼、赵抃等人商量。


商量来,商量去。


大家的意见最终弄非常统一。


也得这么干。


他们心里也清楚,就那些官宦子弟,十有七八都是不成器的家伙,想要将那拨人凋琢成玉,你得花多少工夫。


而那些年轻官员,虽然有才干,但愿意进入律学馆的肯定只是少数,这人数有限。


王安石更多是以才智取生,庶民中的人才,就都会跑到那边去。


然而,如果人才都跑去王安石那边,这不用想也知道,未来肯定是会输的。


朝中将会充满大量支持新政的人。


这将会改变朝廷两派的势力。


答桉显而易见,你也只能这么做。


司马光也只能学着王安石,大开庶民之门,从中取才。


这就是竞赛。


竞赛与党争完全不是一回事。


党争是你赞成,我就反对,无论是非对错,反之亦然。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这就是后来司马光为何将新政要全部抹去,一丝不留,临死之际,都还念着如何彻底抹去新政。


那时候的司马光完全将自己局限于一个非常狭隘的空间内。


后来蔡京反攻倒算,又立元右党人碑,将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一干人全部打成奸臣。


要知道苏轼后来还强烈建议保留新法中许多优秀的法律。


所以,如果根据党争论来说,保守派打死也不会这么干,而且是要找各种反对、阻扰。


而竞赛就是你这么干,那我也这么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咱们比比谁更吸引人才。


虽然司马光、王安石眼中只有竞赛、教育、人才,并没有太在乎经费问题,但是此事的起因到底是因为张斐。


这钱还是要捐的。


当然,张斐也乐意非常捐这钱,只不过这慈善基金会并非他一个人的。


白矾楼。


慈善基金会总部。


今日主要捐助人皆已到齐。


他们来此就是商量奖学金一事。


但是他们坐在这里,总觉得有些怪异。


咱们一群商贩,坐在这里,谈论国子监的事。


这...。


在以前真是无法想象的。


周延突然叹了口气:“我还真是头回知道,原来做善事是这么不容易,咱们就一群商人,拿点钱出来救济穷人就行了,掺和什么国子监的事,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不少商人纷纷点头符合。


这事他们都觉得很冤,让他们选择,他们绝不会答应的,他们也都是等这事爆出来之后才知晓的,当然大家都很慌。


直到今日,大家仍对此有些不满。


只不过后来又有两个大财主,捐助一笔钱进来,支持捐助国子监,这才减轻他们心中的怨气。


一个大腹便便的商人就道:“话也不能这么说,那些学生,将来都有机会入朝为官,咱们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候,给予捐助,此份恩情,必有回报,不求他们额外照顾咱们,但求他们不针对咱们就行,我倒觉得这一笔捐助非常划算。”


这商人不是别人,正是春风十里的掌柜,古一元。


谷济虽然已经离京,但是他离京前办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捐助三十顷土地到慈善基金会,并且让古一元来做代表。


他们家还是希望扩张慈善基金会在朝中的影响,以便于将来让谷济重回东京汴梁。


而古一元的这一番话,同样也得一些商人的认同。


反正这钱不捐也得捐,捐给穷人,那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毫无价值,就不如捐给官员,十个里面,只有一个愿意给他们回报,那都值了。


马天豪大咧咧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咱们不如想想,如何将这事做好,如此对我们才最有利。”


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向张斐。


如这种事,他们可不敢擅自做主,既然主意是张斐出得,就还是得以张斐为主。


张斐笑道:“相信诸位也听说最近算学馆和律学馆的一些改变。”


众人稍稍点头。


“这种改变,更利于我们慈善基金会的捐助。”


张斐道:“因为其中有一点非常关键,就是不管律学馆,还是算学馆,都将针对庶民招生,众所周知,以前国子监的学生,多半都是恩荫子弟,国子监对他们会有食住方面的照顾,但是许多庶民学生都是出身贫寒。


这会使得我们慈善基金会的捐助,变得更加有意义。我的想法是,根据算学馆、律学馆的考试评分来做标准,目前我打算从三舍中各取十名家境贫寒,且成绩优异者,每年给予二十贯生活补贴,十人每年就是二百贯。三年之后,每年的支出将会达到六百贯。”


根据王安石的制度,第一年只会设一舍,考试合格者,才会上升,到时大宋慈善基金会,就会根据这次考试的成绩,以及综合表现,评选出十位学生。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