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科幻>从李元芳开始> 第八百五十六章 准备称王建制,大开科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五十六章 准备称王建制,大开科举!(1 / 2)

“喝!哈!”


“运劲要圆融有度,不可逞一时之勇……武松,要用心记住!”


燕京岁安书院,练武场上,林元景正在指点岁安学员枪法,武松赫然在列,作为预备役学员,挨训的次数最多。


李彦坐在书房中,沉浸在天书里,此物确实博大精深,尤其是天地两卷对于天地元力的运用多有涉猎,太符合他的心意了。


看着看着,抬起头来,杜兴已经到了门外:“总教头,关胜、呼延灼诸将已至燕京。”


李彦颔首:“安排在驿馆休息一日,明天我见他们。”


杜兴领命,又从怀中取出几封信件,郑重奉上:“这是卢统领、朱参赞、吴参赞、时机密的信件,请总教头过目。”


名为信件,与奏章其实也没有区别了,李彦展开一看,不出意外地提到了称王的事情。


卢俊义讲得最直接时迁也较为直白,朱武和吴用则引据论点,向文臣靠拢。


对于他们兵不血刃拿下汴梁,李彦是很欣慰的。


如此一来尽收河南地区,已是指日可待,所以称王建制,成立一套完善的政权班底,就变得至关重要。


甚至燕云之地传出不少呼声,拥护他一步到位,直接称帝。


威望如日中天,麾下兵强马壮,尽收中原精华,现在称帝确实足够了。


相信换成田虎、王庆乃至方腊,都会迫不及待地称帝享受九五之尊的感觉,但李彦知道,还不是时候。


因为在军事方面,目前的乡军横扫整个北方,都不会有困难,在政治方面,则又衍生出许多问题。


其实还是那个核心,文官数目不够用。


李彦算了算书院里面培养出来的嫡系人数,心中叹了口气。


在他原本的计划里,拥有天罡地煞命数的原梁山好汉,作为武将嫡系,尽量往文武双全的路数发展。


同时书院内,也将教出一批又一批的文治苗子,将来作为文官嫡系,安排到地方州县,实施改革。


他的思路一贯是以人为本,要做什么事情,纲领制度固然重要,但最后实施的终究是人,造反就更别提了,所以在酝酿准备的过程中,应该在书院内教导十年,培养出一代人才。


十多年的时间,准备一场改朝换代,已经够短暂了,他有这个耐心徐徐图之,当然这样的路线肯定要面临宋廷的压力,毕竟对内镇压,大宋向来是极为熟练的,有识之士也不会坐视他壮大,争斗由此而来。


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赵佶弑母的消息传出,辽国南下入侵,这个历史上没有发生的大事件,让一切都大幅度提前了。


如今他的武将班底颇为豪华,堪称人才济济,连杨志、关胜、呼延灼着等与赵宋有着家世关连的大将都投靠过来,但文臣嫡系却寥寥无几。


这样就导致了,在新朝之处,必然要用到大量的前朝旧臣,许多残留问题也会继承下来。


比如官制。


宋朝的官制,是历朝历代里面最复杂的,没有之一,由差遣、本官阶、散官阶、勋官、爵位、贴职等等组成,这种制度说得好听些,叫加强中央集权,防范武将、文臣、皇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势力专权独裁,说得直白些,就是赵匡胤得国不正,心虚之下,在官职制度上极度防范有人效仿他的故事。


以致于渐渐的原本一个人的职位,变成了四五个官员干,把每分权力拆得又细又碎,冗官不说,还造成了执政效率的极度低下。


当然,这样对内镇压的效果确实不错,以致于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都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权相,章惇不是,历史上四起四落的蔡京更不是。


但李彦极为讨厌这种一味分权,效率低下的行政制度,他的新朝并不会完全回归前唐的那一套,毕竟时代不同了,却肯定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偏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赵宋这样的官制已经执行了一百多年,如果再用一批前朝的旧臣,就算是九五之尊都没办法说改就改。


而这个事情拖不得,在改换朝代的时候,修正错误的代价是最低的,等拖到新朝开辟,再来推行,下面只会更加抵触。


“培养好文武人才,再开新朝,是先难后易;”


“如今新朝轮廓初定,再按我的心意改变制度,反倒是先易后难。”


“幸好还有两场关键的仪式和官位的分配。”


在这样的考虑下,李彦更不会一步到位。


别人称王建制,称帝开国,主要是为了确定自身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他却准备通过这两个关键步骤,完成旧朝到新朝间的两次过度。


如今是第一次。


称王,建百官司属!


同时。


宣告北方,准备大开科举!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