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明,前台积电cto,没离开台积电的时候被称之为“宝岛第一cto”,他本人还创办过思略微电子公司并在数年后以1.2亿美元出售。
而论及学术,他的成就更为耀眼,不提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加州大学教授的名誉,胡正明99年提出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被誉为替摩尔定律续命。
1995年的时候,业界认为晶体管尺寸的极限即将到来,半导体行业的黄金发展时期濒临结束,胡正明的解决方案则成功让半导体极限有了理论性的突破。
这样一位产业学术双重成功的大佬,他愿意来中科大进行学术交流已经费了很大的力气,现在想让他在竞业协议过了之后加入冰芯,谈何容易?
方卓没来之前已经翻来覆去研究这位的资料,又知道庐州这里的接触情况,愈发患得患失,没法轻易露面游说,生怕这种没有中间环节的沟通直接决定最终结果。
作为冰芯的董事长,作为冰芯这样一个项目的发起人,方卓已经筹集资金请来邱慈云挖遍国内外工程师想办法应对设备采购审查,但他仍觉不够。
方卓很有自知之明,他对于冰芯有着反反复复的考量,对自己也有得失利弊的分析。
作为董事长,他可以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用成功项目来输血冰芯,用终端产品来捆绑产业链上游,这是有利的一面,是他擅长的商业行为。
但方卓也存在一个很致命的缺点,他没有技术背景,不懂技术,行业知识都是来自恶补,更专业的知识只能理解浅显的意思。
那么,关键技术节点商业应用走向重大决策判断,这些都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此种种即便对普通公司都很决定生死,对晶圆代工这种技术门槛很高的企业就更是如此。
前者就像长虹,等离子和液晶技术走向错误,那便是一步步的沉沦。
方卓意识到这个短板的存在,也就半主动半被动的完全交由专业人士做主,不搞外行领导内行那一套,没自大的认为凭借几处模糊的记忆印证就能带领冰芯走向成功。
以一个商业项目的眼光来看,冰芯想要顺利发展,必然要有一位或者几位提纲挈领的技术人物来做关键走向的决策。
现在的冰芯高级副总裁邱慈云能不能做这个?
说实在的,方卓心里不太有信心,当前阶段观察来看是挺合适,邱慈云有着成功的建厂和运转经验,可未来技术发展嘛,那恐怕未必能托底。
但如果有胡正明这位在台积电当过4年首席技术官的学术产业双领域大佬进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大半,他对当下的冰芯有金子般的效果。
而且,胡正明能解决的还不仅仅是企业的技术决策,他本人更是一面业界的旗帜,可以为冰芯引进更多有份量的人物而增加筹码。
比如,此刻仍旧在台积电的得意弟子梁孟松。
如此情况,方卓抵达庐州后愣是没去中科大拜访胡正明教授,硬生生的和领导们喝了两天的酒,顺便为美菱和长虹的合作剪了一回彩,心里一直在琢磨要怎么见面交流。
甚至,他还和倪润峰一起研究研究了胡正明的名字寓意。
倪润峰帮忙参详的时候隐约有种感慨,当初小方总到蓉城的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做好万全准备,他是不是也提前解了解博仁的名字才对自己下手?
他没问出这话,只是旁观了小方总的焦虑和认真。
3月28日的时候,倪润峰联系小方总的时候被告知,老板飞往了京城。
这让他有点摸不着头脑,胡教授还没见呢,怎么飞京城了?那边有领导召见?还是有什么紧急事务需要处理?
倪润峰再次得到小方总的确切行踪是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