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天色还未完全黑,站在城楼上的徐晃就看到外面的汉军又有了新的变化。
他们分为数部,从蒲坂南北左右两侧分别包围了南城和北城。
之后等抵达了南城和北城之后,就开始在城外砍伐森林树木,或者将之前徐晃修葺的栅栏废物利用,再搬过来直接安营。
一般来说,围堵敌人的城池时往往会围三阙一,是比较符合军事常理的做法。
但《孙子兵法》还有另外一句话,十倍围之!
也就是说,把敌人围堵起来的时候,需要的兵力往往要在敌人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历史上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兵力大概在曹军的三倍左右,但即便如此他都没有把曹营全部包围,曹操还是可以从后方运输粮草到官渡的营寨里去,就可见围城多困难。
现在沉晨的兵力远不如袁绍,这样做原本只是在西城外安营的汉军,就变成了分兵到南城和北城,进一步薄弱了自己的兵力。
看到这个场景,徐晃十分不解。
汉军的兵力也就五六万人,他们虽然人数不如汉军,可驻守着城池,就算是十万人短时间内都不一定攻下。
对方凭什么敢分兵?
难道不怕分兵之后,每个城门的兵力变得薄弱起来,自己集中兵力突破一路,或者逐个击破吗?
徐晃脸色颇为严峻地看着外面的形势。
部将吕建说道:“将军,敌人这个时候突然分兵了,如果我们趁机突袭他们,会不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嗯。”
徐晃觉得有道理,思索片刻,指着北面说道:“去北城门外看看,若有机可乘,那便最好。”
说着他们一行就离开西城门,往北城门而去。
片刻后到了北城门上,远眺北面,约万余汉军带着大量物资在距离城门四五里的广袤平原上开始安营扎寨,似乎一点都不担心城里的曹军会突袭他们。
“他们距离有点远,如果我们立即出城的话,沉晨在西城门外的援军可能会立即增援过来。”
吕建看到这一幕,知道可能不太容易发动突袭。
虽然突袭过去敌人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反应,但沉晨自己带了约两万人在西城门外防备他们袭击,他们这边一行动,那边肯定也能反应过来。
另外一名将领杨平沉声道:“沉晨不是易与之辈,这很有可能是他的计策,一旦我们突袭,他就能够驰援,断我们的退路。”
“还是先看看吧。”
吕建觉得很有道理,建议先观望一番。
“报!”
就在这个时候,在西城观望的斥候向徐晃禀报道:“敌将在西城外驻守的兵马退回营寨了。”
“哦?”
杨平惊讶道:“他们退回去了?”
“是的。”
斥候答道:“卑等亲眼所见。”
吕建立即对徐晃说道:“将军,他们防备的兵马退主营了,北城外的营寨岂不是孤立无援?至少西城外的汉军再次集结起来,援助北城的话,就得很长一段时间,不如我们.....”
“唔......”
徐晃犹豫不已。
杨平见他迟疑不定,也劝说道:“将军,机不可失啊。”
“让我想想。”
徐晃皱起眉头开始深深地思索。
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主要是沉晨的军事行动让他感觉到不安,兵少而围城,这不符合常理。
除非对方有必胜的把握。
否则的话对面不集中兵力主攻一路城门,凭什么敢分兵三路合围?
哪来的底气呢?
难道是北面的朱灵被打败了?
徐晃不自觉地想到了朱灵那边的情况。
西线曹真jūn_duì 最多,约五六万左右,他这边其次,约三万余人,朱灵那边最少,只有一万余众。
此次汉军突然发动袭击,赵云兵力比曹真少,肯定不是曹真的对手,只需要等到曹真击退赵云,然后过来援助他就行。
唯一需要担忧的就是朱灵那边。
但昨天他昨天还与朱灵相互通信,那边的情况并未有什么异常,庞德也没有马上渡河进攻,不可能沦陷得这么快。
要么就是自己这边有什么问题。
徐晃认真思索着自己的布局,以蒲坂、解城为依托,臼城外大后方供养粮草,把汉军拖在大河边上。
也没什么问题啊。
汉军没有骑兵,兵力也没有过于碾压,不能长驱直入,没道理对方就这么敢大摇大摆地围城,令人不理解。
思索了片刻,徐晃还是有些摸不着头绪,但想了很久之后,出于谨慎他并没有选择出兵,对两个副将说道:“沉晨诡计多端,必定设伏,不可轻动。”
杨平吕建顿时失望不已,一时心中觉得徐晃莫非是畏汉如虎?难免令他们有些不高兴。
然而夕阳下落,眼看却要天黑,却迟迟不见曹军出击的沉晨,这个时候却还在寨门口有些遗憾地远眺着数里外的蒲坂城池。
他的身后汉军营垒也不过是刚刚把寨墙立起来,各营部在搭建帐篷,至于壕沟、塔楼、土山、陷马坑、拒马等一系列营寨的防御工事,到现在一个都没有建。
不只是他这边,北城和南城的汉军同样如此,现在汉军还处于修建营垒阶段,第一天才刚刚起个围栏和帐篷,极为虚弱,是最好的进攻时间。
可惜的是徐晃没上当。
是的。
沉晨那边确实在故意卖破绽引诱曹军出来。
双方本身野外鏖战汉军肯定要战便宜,他虽然撤兵回营寨,却命令士兵们不脱甲胃,随时准备从南北两个寨门支援另外的营垒。
南北两个营寨位置离城墙都比较远,曹军杀出去,他们这边要支援的话,最多比曹军慢个不到一刻钟就能抵达。
更重要的是此时曹军的骑兵都已经调到了臼城去,要立即赶回来路途遥远没那么快不说,即便是快马加鞭,到了战场也是累得半死不活,没多少战斗力。
所以沉晨肯定是不惧怕野外鏖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