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三国之银狐> 第十八章 建安二十二年与天下大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八章 建安二十二年与天下大疫(2 / 2)

建安二十一年十月,曹军退去后,刘备痛定思痛。


他认为自己在固山亭惨败的原因是因为身边没有一个靠谱的军师为自己出谋划策所致。


诱敌深入这个计策是他自己布置的,对付普通人还行,但对付曹操这样的人,一般的计策不会生效,反而会被曹操识破,并且反制。


所以他需要一位有智谋的军师随军帮忙做参考。


但此时他的主要谋士都不在身边。


诸葛亮坐镇江州,处理荆州和益州两地公务。庞统坐镇蜀郡,法正贾诩坐镇襄阳,徐庶则跟着关羽在褒斜道前线和夏侯惇于禁对垒,都抽不出身来。


最后他书信给诸葛亮询问这件事情,诸葛亮建议他把法正和贾诩调往汉中去。


因为荆州已经治理得差不多,该杀的杀了,该收缴的田地已经收了,人口也进行了大解放,再把法正贾诩留在荆州没什么意义。


而且他们走了还能让孙权高兴。


毕竟孙权一直很忌惮他们,虽然孙权最忌惮的肯定是沉晨,但沉晨在南阳被牵制着,法正和贾诩一走,南郡就无人坐镇,孙权要袭击南郡,肯定乐意见到这一幕。


刘备觉得诸葛亮说得有道理,于是在建安二十一年年底,召法正和贾诩入益州,跟着他一起对抗曹操。


建安二十二年年初,夏侯惇和于禁兵进斜峪关。


关羽在斜峪关后方连营数十里,与二人展开血战,最后用徐庶的计策,大败夏侯惇和于禁,二人退至郿县,一时间刘备军声威大震。


二月,曹操亲至郿县,领兵急攻。


关羽不敌,退至箕谷坚守,曹军因为屡攻不下,曹操又担心自己过于深入,天水那边为刘备所迫,因此退兵回去。


双方依旧保持着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的形势,两路对峙。


不过挟固山亭和斜峪关的两次小胜,把刘备的兵马打得龟缩防守,已经让曹军取得了不小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陈都朝廷开始为其造势。


曹操在朝中党羽纷纷上书请求皇帝进位王爵。


刘协无可奈何,于建安二十二年四月底,派宗正刘艾使持节,行御史大夫,前往长安,拜曹操为魏王。


同时刘协又准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赐十二旒王冕,乘金根车,驾六马。


自此曹操出行和规制,已经与天子无异,只差篡位了而已。


刘备得知此时,勃然大怒,谴责曹操违背白马之盟,欲谋权篡位,亲领大军,二出祁山,攻打天水。


曹操亲至与他交战,双方再次对垒。


恰逢建安二十二年天下大疫,尤其是北方极为严重。


建安七子除了早就被杀的孔融以及早逝的阮瑀以外,其余五人全部被团灭。


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因为深入疫区视察疫情,感染疫病而死。


鲁肃得瘟疫去世。


凌统去世。


霍峻去世。


太史慈去世整个天下都因为瘟疫肆掠而变得悲凉起来。


就连多活了十年的太史慈也没有扛过去,在这种大疫中最终病死。


严格来说,历史上这场瘟疫席卷的是曹操所在的北方、孙权所在的淮南以及刘备所在的荆州。


对于巴蜀地区没什么太大影响。


但如今因为曹操和刘备在关中和西凉大战,死伤不少人,再加上关东和南方不断调拨粮草,感染者四处传播,渐渐流行于jūn_duì 。


这种情况下弄得刘备军和曹操军都出现了大规模疫情爆发,双方最终是一个撤回关中长安,一个撤回汉中盆地。


而此时天下疫情还在肆掠,北方、西凉、关中、汉中、淮南以及河南成为重灾区。


反倒是南阳盆地感染不多。


沉晨当然不知道历史上会在今年发生一场席卷天下的瘟疫,但他知道该怎么预防瘟疫。


所以在知道北方出现大规模疫情之后,就立即颁布了大量政策。


如病患隔离,勤洗手多通风,喝水烧开了喝,不要大规模聚集在外,jūn_duì 全部驻扎在营中进行封闭式管理,人与人尽量少接触等等。


虽然没有口罩,但这样至少能预防百分之八十以上感染。


最后就是张仲景的出现。


张仲景的家族早年就因为瘟疫而几乎家破人亡,因此立志学医,常居住在荆南或者岭南等地寻找药材,研习治疗方法。


此时的张仲景已经到了晚年,终于写出医学着作《伤寒杂病论》,得知瘟疫再行,于是亲赴襄阳,把这本着作交予官府,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沉晨得知此事,连忙请张仲景相助,他曾经派人收买了狱卒,得到了华佗一生着作《青囊书》,里面也有一些对付瘟疫的办法。


张仲景看完了《青囊书》之后,便加上自己的《伤寒杂病论》,又研习出了对症药方。


一时间荆州瘟疫尽除。


同年沉晨又遣人前往巴蜀,派了不少荆州经验丰富的医师寻诸葛亮。


诸葛亮和庞统立即调拨医师和大量对症的药材送往前线,帮助刘备解决军中瘟疫横行的问题。


等到建安二十二年年底的时候,荆州和益州的瘟疫基本上就已经消除干净,波及的人口和范围,也仅仅只有数十万人而已。


而北方就没那么幸运,瘟疫造成的影响就极为严重,波及范围遍布曹操治下所有地方,病死之人不计其数,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特别是底层百姓,一个人感染全家遭殃,有的时候瘟疫一来就是灭门灭族,甚至往往一个乡亭一个县城的死人。


如张仲景自己家族二百余口,死得十不足一,传染极为迅勐,便是瘟疫的可怕之处。


曹植亲眼见到了瘟疫带来的伤害,写下了《说疫气》。


随着这场瘟疫,北方的人口骤降,扬州的人口也下滑了不少,只有荆州和益州迅速控制住了疫情蔓延,及时止损,才没有让疫情扩大。


之后张仲景不忍北方百姓受苦,求沉晨将《伤寒杂病论》以及《青囊书》印刷成册,救治北方。


那个时候疫情来势凶勐,短短数月间席卷了整个大汉,荆州和益州也疫情严重,沉晨也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平定。


在救治北方这件事上,即便他有那圣人心思,选择帮助敌人治下百姓,当时他也是有心无力。


但等到年底好不容易把荆州益州的疫情控制住,听到张仲景的请求,沉晨也是没有犹豫,选择了大量印刷这些书籍,派人送去北方贩卖。


这样一来是控制北方疫情,防止北方百姓再遭劫难。


二来也是为了自己。


由于疫情蔓延,河南民间出现了大量死难患者。


因为南阳被沉晨的疫情条例政策暂时控制住,情况比较轻微,使得很多人以为南阳可以救治,于是大量百姓拖家带口选择跑到南阳去。


曹洪那个时候自己也被军中横行的瘟疫困扰,得知百姓大批迁移南阳,并没有阻止。


首先是无力阻止。


其次是让疫病者去敌占区也不是一件坏事。


于是默认了此事,甚至开关放闸,以至于至少有十万以上百姓迁移至南方。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后来张仲景出手相助,让沉晨勉强控制住了南阳疫情蔓延的问题,也会因为不断有新的病患过来而继续造成大规模传染。


他又不可能屠杀患病百姓。


所以让治疗疫情的方法传播到北方去,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一点上沉晨发挥了自己的优点,与周不疑进行了多次分析,研究其中利弊。


从理性和实际利益的角度上考虑,北方疫情越严重自然越好。


反正南方疫情已经控制住,即便不断有新的疫情蔓延过来,他遭受的损失一定会比曹操小很多。


如果能以损失荆州益州一百万人口的代价,换取曹操治下失去五百万人口,那么对于将来南北对立,季汉收复北方,将少了太多阻碍。


但从感性和预计利益考虑的话,他应该出手帮忙。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天下百姓皆苦,大家终究都为汉人,又何必因你是敌占区百姓而视如仇寇呢?


而控制北方疫情蔓延,也能帮助南方疫情不再次复发。


所以这是一件好事。


最重要的是趁着这次机会,沉晨可以在北方民间大肆进行文化宣传。


他本身就是当世大儒,着作有《诸子言》《沉氏经集》。


前者是徐庶编写,记录了以沉晨为主角,他与诸葛亮、庞统、徐庶、司马徽、庞德公等人的对话。


其中包括了对汉朝弊病的分析,对人性的讲述,以及“知行合一”的理念等等。


后者是沉晨以及诸多弟子一起编写,记录了沉晨教育弟子的经义。


两本书经过印刷,传遍天下,世家门阀无不收藏,连曹操自己都在看,本身沉晨在北方学术界就有一定地位。


此时再帮忙治理瘟疫,正好可以进行一场文化入侵,收拢民心,为将来平定北方做铺垫。


只是这种民心利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远不如北方少了大量人口这种利益来的实际,所以才说是预计利益,而非实际利益。


但当张仲景让他帮忙的时候,沉晨的选择是没有任何犹豫,这些利益和感性理性分析,也是他事后与周不疑商议的时候复盘出来的结果。


因为沉晨本就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哪怕出手相助没有任何好处,只要是他能力范围内,该帮还是得帮,该救依旧还是要救。


淋过雨的孩子,终究会为他人撑起一把伞。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