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大明元辅> 第277章 援朝抗倭(卅三)纷沓而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7章 援朝抗倭(卅三)纷沓而至(2 / 2)

然而,平壤城中日军得到明军入城消息后,立刻向大同馆战场快速集结。军监小野木重盛领兵七百人率先赶到战场,用火绳枪向拥堵在大同馆街道上的明军骑兵攒击。


史儒的确冲锋在前,但他是于城上高处指挥射箭时被日军发现,然后遭到火绳枪射击阵亡的。戴朝弁及千总张国忠,亦先后中弹身亡。祖承训及马世隆受伤,在引军后撤途中,马世隆不知是否因为伤重不支,总之落马而死。随即殿后明军陷入泥泞中,其中部分不能快速离开的,被赶来包围的小西行长和宗义智部包围杀害。


事情到了这一步,真相基本被还原。按照高务实的看法,祖承训的表现其实谈不上大错,主要还是轻信了朝鲜情报之故,做出的战法安排一开始就基于错误事实,否则这情报若是真的,现在平壤已经易主。


今夜注定很忙,会议上正继续讨论,又有新消息传来。这一次更有意思了,消息是李如松通过前几天刚刚安排给他的京华飞鸽站传来,他在报告里把岛津义弘不可能了解到的后续情报给补齐了。


原来祖承训自平壤败退,一路自顺安县、经肃川都护府,抵达安州城。在马上呼唤朝鲜通译朴义俭说:“吾今日多杀贼矣,不幸史游击伤死。天时不利,大雨泥泞,不能歼贼,当添兵更进耳,语汝宰相无动,浮桥亦不可撤。”


说完,他便领军渡过清川江、大定江,进驻博川郡控江亭,在控江亭清点战损,“天将点兵于控江亭,则马失千匹,人亡三百,而追来者亦多”。


当时祖承训在控江亭留驻两天,风雨日夜不停,而jūn_duì 露宿于野外,衣甲器械尽湿,士兵大为不满,祖承训不得已,这才退军辽东。当月二十,朝鲜兵曹参知沈喜寿奉命前往九连城,面见萧如薰请求不准祖承训退兵,萧如薰表示这事要请示李如松,因此李如松很快得知消息。


李如松的说法是,祖承训在平壤战后,立刻向他报告朝鲜通敌,说“朝鲜之兵,一小营投顺。”而且日军阵中并非朝鲜所谓“倭奴只用铁九长剑,无他技也”,也绝非人数“一二千”,而是“贼中多有善射者”、“其数过万”,而朝鲜军也并不配合明军作战,士兵畏惧不前。


李如松又说,朝鲜辩称“平壤射者或令我人被抢者发射也”,日jūn_rén 数一概不知,同时拒绝承认有朝鲜人投敌。另外,朝鲜战前便在仿制火绳枪,对明军到此时依旧强称没有,日军兵力釜山登陆第一批,前线奏报便是日军万人,此时对李如松则仍推说他们一概不知。


朝鲜军向日军投敌之时,朝鲜查明是在史儒阵亡、前军后退之時。而当时祖承训退出城外,在平壤西门列阵时看见朝鲜方面的李薲部士兵中,与日军有互相对话的,而日军也因此而稍稍撤退。因此,祖承训认为朝鲜jūn_duì 与日军相通,事已无可为,只能退兵。


李如松还顺便送来并非直接军情的一些消息,比如朝鲜自然不会承认其国人投敌,“我国人与贼不共戴天”,然而很快就被查到当时对李朝政府心怀不满之人在肃州官府门柱上,书写“大驾不向江界,而向义州”十个大字向日军通报朝鲜朝廷的动向。


而此时日军在平壤则向朝鲜民众发放名帖,以示将长居于此,朝鲜各地平民大量投倭。“近来赋役烦重,民不聊生,刑罚又从而大酷,军民怨气满腹,无路可诉,其心离散已久”、“沿海顽民,皆剃发易眼而从之,处处作贼者,倭奴无几,半是叛民,极可寒心。”


而就在明军进攻前一天,朝鲜还收到“平壤贼窟近处村氓,或有往来受章标,听其敎唆者。金德福、刘希之者,远居昌城,往受章标。”的报告。


那么为何朝鲜要用各种方法手段,让明军进城呢?李如松结合他那边得到的消息分析认为,在咸镜道沦陷的消息传到朝鲜朝廷之后,李昖与大臣讨论后,忧虑咸镜、平安两道日军合兵西进,所以要乘小西行长所部“必于在平壤时,乘其未备而攻之可也”。


至于突袭平壤,连李昖都知道“大概入城中则不便于驰马”,而朝鲜大臣的建议是“乘夜放火,使贼惊乱,然后攻之则可矣。”


这种几近送死之事,当即由李昖拍板议定,“举事必待天兵而可为”。 之所以不停催促明军急进平壤,不惜使用假情报来诱导祖承训,其本意只是“恐此贼(加藤清正)聚集,然后与西贼(小西行长)合势也”。


也就是说,其实在祖承训渡江之前,朝鲜上下已经制定好了夜袭平壤的军事计划,只是突袭难度极大,且“城中不便驰马”,朝鲜军自己办不到,所以朝鲜就预定给祖承训的骑兵部队来做了。


朝鲜人的的如意算盘就是,风险大的留给宗主国来做,夜袭平壤要是成功,则顺势追击,若平壤明军战败,那就是李昖亲口所说“既奉圣旨而来,若因一败,撤兵送去,则我国之事,固不足恤,而皇威亏损,不可使闻于四夷也。”


于是,平壤之战就在朝鲜人的刻意误导蒙蔽之下,大明前往救援朝鲜的jūn_duì ,用己方将领和士兵生命作为代价,被朝鲜人拖进了中日正面大规模军事对决里。


李如松的怒火隔着纸张都能看得出来,他一方面认为朝鲜朝廷小人当道,连国王李昖都是完完全全自私自利、恬不知耻;另一方面,又对祖承训的战败极不甘心,认为他纯属被“自己人”给阴了,导致失了大明的颜面、失了辽东军的颜面。


最后李如松用一句话总结:颜面失之平壤,末将必亲自找回!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曹面子”、“何与熙”的月票支持,谢谢!


点击下载本站app,海量,免费畅读!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