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对戚继光奔袭两千里还能击败图们感到不可置信,但高务实却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他觉得再正常不过了。
奔袭这种事不只是你李如松能做,人家戚继光带兵历来就有这种本事好么?当年戚继光在东南抗倭时,带着一支纯步兵转战数千里跟玩儿一样,常常是奔袭、作战、继续奔袭、继续作战……期间甚至很少有休整的时候,人家说什么了吗?
不过想到这里,高务实倒是想起他穿越前听过一位人类学专家的讲座,里头提到人类作为“恐怖直立猿”,在远古时代刚刚从树上跳下陆地生活时的最大生物学bug。
什么bug?耐力。
远古时期的人类面临极其困难的生存环境,作为刚刚学会使用最简单猎捕工具的族群,人类与当时生存环境中数量庞大的野兽相比,无论爆发力、敏捷性、抗击打还是攻击力等方面都差了不知几个档次。
然而,人类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并且很快将之运用到猎捕当中。是什么优势,又如何利用?
优势就是无与伦比的耐力,而利用办法就是穷追不舍式的猎捕。
听起来是不是很扯淡?然而那位专家说,当时的人类学会了使用简单的武器,如磨尖的木棍,于是可以猎捕很多野兽(随便举例鹿群),但依靠武器虽然能在猎捕能力上获得加成,然而如果追不上,那就白瞎了。
于是人类学会了围猎和集体追捕。围猎不必解释,这个集体追捕却很有意思。人类本来跑不过绝大多数猎物,但后来他们发现猎物们比自己强的都是短跑,因此人类就依靠穷追不舍让猎物跑到精疲力尽再轻易猎杀。
高务实记得很清楚,那位专家说到这里,举了一个例子:“超级马拉松”。这项比赛的总赛程高达3100英里,也就是4345公里,标准要求是在51天内跑完,而世界纪录是41天跑完了全程。
也就是说,这位选手平均每天跑了107公里——要知道这可是现代人,在这项运动中是没有生存压力的。
那么问题来了,人的耐力为什么这么强?答案可能让很多人愕然——2004年哈佛大学发表了一篇名为《生而能跑》的论文,指出除了身体结构之外,最大的关键因素在于散热。
猎豹作为跑得最快的动物,短跑能力秒杀人类,能在短短三秒内从0加速到时速100公里。然而,猎豹的高速状态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因为在猎豹冲刺启动之后,它的呼吸频率就会从60次每分钟迅速飙升至150次每分钟,心跳和血液流速也迅速加快,这就会导致猎豹的体温急剧提升。
于是,猎豹仅仅奔跑1.5公里之后,它的gāng 温就会达到41摄氏度,而猎豹几乎全身都是皮毛,这就给它的散热带来巨大的障碍,所以在短暂的狂奔之后,无论是否已经追上猎物,猎豹都必须停下来。因此可以说,散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物在较长时间里奔跑的上限。
而与此同时,人类却拥有所有哺乳动物都只能羡慕的散热系统:体表无毛且拥有可以大量出汗的发达汗腺,完全就是个高端“水冷式散热系统”。
当然,人类为什么会变得体表无毛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达尔文当年就愣是想不通其中的原因。其实这里头至少有好几种假说,不过后世主流的假说便是散热系统假说。
回到上面提到的“穷追不舍猎捕法”,这种狩猎办法在高务实穿越那会儿,非洲桑人、澳洲土著、以及美洲保留地的某些印第安人部落仍然在采用。
所以说,人类在耐力上的极限是相当高的。后世很多中国人可能都了解,红朝jūn_duì 在早期没有机械化的时代,一贯以“铁脚板”著称,有多强呢?后来有人按照他们当年的表现做过计算。
他们一般负重行军为20%,作战状态更高。人均体重按70公斤为例,战斗状态负重20公斤即接近30%。
而对比马,以体格较小的蒙古马为例,体重约260-370公斤。负重30%则为86-111公斤。也就是说,换算下来马负担一个全副武装的人,和人负担全副武装,重量功率比是大致相同的,两者计算在一个水平线上。而且不管算不算负重,两者对比的条件都是公平的。
那么看看行军强度。红朝野战军部队可连续行动8-10个小时,休息8小时之后再继续行动,不占用特别的吃饭时间(边走边吃),平地日行动距离为60公里,这个速度不需要任何特别修整。
记住,这是负重30公斤的情况(即军中老话“兵不兵,六十斤”),而且是长期行军,不需要任何特别修整。
再对比长距离马匹的行动能力:全球最长的赛马耐力赛,2009蒙古德比1000千米国际耐力赛。当次赛事创下了新的吉尼斯记录,26名国际选手和700匹马参与了此次比赛。
根据新闻记录,赛事每20-40公里设一个兽医工作点,沿途一共设了23个兽医工作点。骑手们的合格标准是要在2周之内完成全部行程。
可以发现,在如此密集的兽医工作点加持下,要求也不过是每天跑71.4公里。
那么对比一下,红朝38军在朝鲜作战时,于清川江战役中创下过一个记录:当时该军113师受命穿插米军南撤的必经之路“三所里”,在短短14个小时内突破敌人数次封锁,还奔袭了74公里并且成功拿下三所里,创下人类步兵战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