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修真>相宝> 第650章 韩魏易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0章 韩魏易地(2 / 2)

卢灿思路被打断,“那是因为诸侯国之间,势力相互制约,他们需要有这样一位王者,以大义的名分,来调和彼此的矛盾,赋予自己更多的声望……”


卢灿心底默念一句,历史专家莫扔砖,我就是糊弄一帮外国人。


“哦,懂了,他有点类似于中世纪之前的教皇……”


艾文斯丽一本正经的点头,让卢灿快吐血,这特么是一回事吗?


算了,不解释了。再要解释下去,自己就要给他们上很长时间的中国古代史。


“有些相似,但区别还是很大的。你暂且这么理解吧。”


“当时,有几个大诸侯国,势力非常强大,譬如韩、赵、魏、楚等七个诸侯国,还有若干个小诸侯国,在夹缝中生存。”


“战国初年,韩赵魏等国忙活着吞并弱国、开疆拓土。一通乱战之后,冷静下来一瞅,大家的地盘犬牙交错,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管理起来很不方便。”


“于是就商讨交换土地,大家方便。”


“其中,韩国和魏国相邻,他们也开始交换彼此的土地。”


“在这场换地盘的交易中,韩国占便


宜,多得到两个县城的地皮……”


穿插一句:


真实版的韩魏易地——韩国将平丘(今封丘东)、户牖(今兰考北)、首垣(今长垣东北)及驰道(马车交通线)给予魏国,魏国将轵道(太行山的交通要道,今济源西北)及鹿(今汤阴南)给予韩国,史称“韩魏易地”。


韩国并没有占到便宜,周大臣樊余之所以这样告诉楚王——魏国为得到地利,甘愿失土,是为了增加楚王的重视,好撺掇楚王出来破坏这件事。


凯思立挠头张嘴,想要开口,卢灿连忙先说,免得被打断思路。


“韩魏易地,严重挑衅了周王朝共主的权威,因此周朝大臣出使另一个诸侯国楚国,希望楚国出面,阻止此事发生。”


“这是这篇文章的大背景。”


卢灿逐一指着玉璧上面的文字,向他们解释。


“韩、魏两国打算互换土地,这对周朝不利。周朝大臣樊余对楚王说……周,那么楚国方城以北的地方就危险了;韩国兼有两个上党面对着赵国,就是赵国那险要的羊肠地带也危险了。所以交换土地成功之日,楚、赵两国也就都变得无足轻重。’”


“楚王听后恐慌起来,便联合赵国出面去制止这次土地的交易。”


卢灿说得口干舌燥,终于让这几位,勉强能听懂。


“啊呀,那位饭鱼(樊余)真聪明……一定是个有魅力的男人……他是英雄,化解了周的一次危机!”艾文斯丽捧心状,眼眯眯的透着神往。


晕!她竟然能从自己的故事中,听出这种内容?自己的讲解,是不是太失败了?


卢灿翻翻白眼。


不理她,继续说。


“这块玉璧,还有一处珍贵之处。”


“还有?”卢灿的话,再度引发一遍惊呼。


卢灿点点头,“珍贵之四,那就是制作玉璧之人的良苦用心!”


是的,这块玉璧,在史书中有过记载,虽然不甚详细。《汉书艺文志》在记录


刘向时,录入其赋三十三篇,并多次上书汉成帝。


“《国策》成日,以敬玉璧昭书”。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同样需要清楚汉成帝时期的政治环境。


汉成帝刘骜继位后,大政几乎全部为太后一族王氏掌握,为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


刘向当时官拜中郎,使领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堪称国之重臣。他多次上书,建议削弱外戚权力,甚为成帝嘉许,但终不能用——把他的话当成耳旁风。


后来,汉成帝听腻味了,不想再见他,也不看他的奏章。


刘向没办法,只得借助《战国策》编撰成之后,上符璧——呈请皇上御览校正而特别用篆刻的文章,为表尊敬,材质多数为玉,刻为玉璧形,所刻文字类“符”,故称“符璧”。


这就是一块“符璧”!


刘向借助敬献符璧的机会,上《韩魏易地》文,希望汉成帝刘骜能体会自己的用意——用周王朝权柄外落,国将不国,来警示对方。


可惜……历史进程告诉后人,刘向的这番用心,白费!


这块“韩魏易地玉饰铭文璧”,最终去向不明。


没想到,它今天落到自己手中!


卢灿为什么能如此快速鉴定这块玉璧?因为他上辈子见过,还不止一次上手过。


那还是2012年,全国声讨“国宝帮”时,这枚玉璧,同样被置于风口浪尖。很凑巧,他刚好认识持宝人——湘北的一位民间玉器收藏家。


于是,他专程南下找到这方玉璧的主人,得以亲自上手。


十五年的玉器经验告诉他,这就是真的!国宝级真品!


所以,从那以后,卢灿对网络上谩骂声一片的“国宝帮”,不再抱有太强的偏见——网络上的评论家,许多人根本没见过,更谈不上上手——不上手就能给古董下结论?


再牛的大师,也做不到啊!


明天,他要亲眼见见,后世“国宝帮”名声最臭的那批藏品!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