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修真>相宝> 第468章 金券风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68章 金券风潮(1 / 2)

事实证明,卢灿的想法过于天真。


刚刚抵达新加坡,前来接机的温碧璃告诉他的消息并不美好:最近几天,钱伟试着给五位小股东去电话,想要约谈股份转让事宜,仅有一家表示可以谈谈,其他四家态度很坚决——直接no。


自己还是小看郭家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影响力了。


会有办法的,卢灿揉揉眉心,接过温碧璃递来的文件,翻阅起来。


明天将召开董事局临时会议,议题有两个,其一就是如何在股东大会上统一口径,至于其二嘛,卢灿想想后摇摇头,郭胜利这是要疯啊,他竟然要去炒金券!


估计是答应那些小股东,元旦之前,给小股东分红。


按照卢灿所了解的大华银行经营状况,今年只能保持收支平衡,肯定是无法分红的。


可郭胜利在去年竞选董事会主。席一职时,曾经当众承诺过,他接手大华银行之后,除非特定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否则一定会给小股东分红。


这也是他能逼得冼家放弃大华银行的管理权利,并做出大幅撤资的根本原因。


可是,金券那东西,能碰吗?


最早发行金券的是民国时期的宋子文,以及当时的央行总裁贝祖贻。


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的法币与美元的兑换比例,维持在二十比一,可因为通货膨胀等因素,黑市上的汇率已经突破一千比一


四五年六月,宋子文出任行政院长,金融家出身的他,第一刀就砍向货币政策。


他认为金融管制导致法币汇率与市场脱节,使外贸停顿,不利于经济发展,战后经济重建客观上要求实行金融开放政策,以利经济交流。


因此,宋子文提出了开放金融市场计划——将法币汇率改为随市场供给自由浮动,并由中央银行操控买卖市场。


宋子文之所以敢于开放汇率市场,完全仰仗于战后国库库存黄金、美元和接收物资三大储备。1945年底,中央银行的


黄金外汇储备达到其历来的最高峰,其中黄金为568万盎司,而1946年仅沪上一地变卖的接收物资收入即达法币六千六百亿元。


这样大量的外汇与物资储备,为宋子文的金融开放政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他自信可以成功,并在实施初期确也收到了一定成效。


他的政策本无可厚非,但他小瞧了民众及民有资本对时局动荡的不信任感,以及国外热钱投资的疯狂炒作。


从1946年7月开始实施自由汇率后,法币的贬值如滔滔洪水,与美元的汇率,直接从上半年的二十四比一,一直泄到1947年的七千七百比一。


注意,这还是官方汇率,黑市汇率比这要疯狂太多。


自由汇率所带来的另一个恶果就是,几大国有银行存储的黄金、美元,遭到疯抢,投资黄金的收益,远超过其他市场。


眼看着国库的黄金日益变少,时任央行总裁的贝老,提出发行金券代替黄金。


无奈之下,民国政府发行金券,人们去银行购买黄金,提取不到实物,只有这一张金灿灿的纸券。


金券发行的恶果非常严重,它向所有的投资者表明,国家黄金实物储备不足!


一时间,黄金价格飙升,这就是导致民国政府经济彻底奔溃的“四七年黄金风潮”。


这是中国第一次发行金券,那郭胜利想要投资的金券,又是怎么回事?


这是一种商业金券,起源于谢利源金铺。


谢利源金铺创办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谢瑜堂先生百多年前于奥门开设第一间谢利源,售卖自己打造的精巧首饰。


二十世纪初,两名儿子先后加入工作,生意迅速发展,当时谢利源在香江澳地区,赫赫有名,以手工好、品质优驰名,吸引不少商贾及名人光顾。


到了五十年代,谢家第三代接手谢利源,开始分支——谢家第三代长子谢志超于香江创办同名金铺,正式分家



也就是说引发“八三年香江金融动荡”的香江谢利源与奥门谢利源,本质上没有任何关系。


凭借谢家的实力以及谢利源金铺的老字号招牌,谢志超的事业发展的很红火。香江谢利源金铺一时间超过了奥门祖业。


事业的发展,总需要有资金的支持,很快,谢志超的事业遇到瓶颈——资金不足。


他想到一个好办法——“千足黄金积存计划”:市民可在香江谢利源金铺开设黄金账户,按当日金价买卖黄金。


换成通俗的说法就是,你可以购买我家的金券,我来给你做黄金投资,如果你不再投资,可以按照当天的金价领走黄金或者钱款。


这一举措,让香江谢利源金铺一年之内吸纳了超过千万港元的民间资金,他的事业也得到了大幅扩张。谢志超生生将自己的首饰行业变成了金融行当。


为什么他的计划能成功?


这要得益于从六十年代开始的,连续十七年的黄金涨幅——银行出售黄金是有限额的,而且要剥去一层利润。


所以,谢利源金铺的黄金账户,大受欢迎。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